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湖湘舞台上的躬耕者——论刘醒明戏剧人生的精神标高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04      分享到:


湖南岳阳城陵矶老巷深处,一栋斑驳的民居阁楼里,近九旬的老人刘醒明正伏案疾书。木桌上堆叠着三十一部大型剧作的手稿,墨痕从青丝浸染至白发,将"不曲道以媚时"的家训化作了八十八载的躬耕史诗。当2011年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的聚光灯照亮他手中的田汉大奖奖杯时,这位戏剧隐士仅以"幸无媚时之作"六字道尽毕生坚守——在浮华喧嚣的时代幕布后,刘醒明以青铜般的意志铸就了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一座沉静而巍峨的精神丰碑。

一、脊梁:元帅见证的戏剧初心

1959年冬,北京总后勤部礼堂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二十二岁的刘醒明站在《风雨巴丘》的谢幕行列中,手心沁着薄汗。当陈毅元帅紧握他双手称赞"小同志写出了大情怀"时,当刘伯承元帅指着剧本中"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唱词说"这就是历史辩证法"时,年轻的剧作家不曾想到,这份来自开国元勋的认可将成为贯穿一生的精神坐标。

双重晋京的荣光并非昙花一现的褒奖,而是对其创作基因的权威认证。1960年5月,他随湖南省代表团步入中南海怀仁堂。刘少奇询问《千古一谏》中谏官形象的创作动机时,他脱口而出:"戏文如青铜镜,要照见古今忠良魂。"周恩来闻言颔首:"小同志懂得戏剧的筋骨在哪里。"这些对话如同青铜器上的铭文,深深镌刻进他的戏剧观——真正的戏剧永远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道义的锋芒。

二、意志:陋室中的史诗锻造

回到岳阳的刘醒明将元帅合影锁进木箱,在七平方米的阁楼开启苦行僧般的创作。木桌右上角"不曲道以媚时"的家训镇纸,压住了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当商品经济大潮席卷文艺界时,他正在创作《真假公仆》中清官与贪官的博弈;当先锋戏剧解构传统时,他埋首《无字碑》考证武则天时期的典章礼仪。

六十三载创作生涯呈现惊人的精神密度:

时间维度:从1959年《风雨巴丘》到2022年《智打严嵩》,创作周期跨越三个历史时期

体量奇迹:31部大型剧作平均每部6万字,手稿叠放高达2.3米

质量标尺:7次斩获湖南艺术节最高奖,4部作品被省级院团永久保留

在《孽梦》修改稿的扉页上,他写下"戏剧如青铜铸造,需经千度淬火"的创作箴言。为考证《秦王遣将》中战国兵器制式,他七赴湖北省博物馆观摩越王勾践剑;为还原《血沃秦川》的战场地理,六十高龄仍徒步考察函谷关古道。这种苦行僧般的创作姿态,使他的剧本成为流动的青铜器——既有《千古一谏》中史鱼尸谏的凛冽刚硬,又有《湘水芙蓉》里湘妃竹泪的温润光泽。

三、回响:田汉精神的当代显影

2011年深秋,长沙实验剧场的掌声经久不息。74岁的刘醒明站在《高处不胜寒》的颁奖台上,手握田汉金奖奖杯的指节微微发颤。当主持人问及创作秘诀,他只说:"数十年来,常怀忧乐之情,幸无媚时之作。"这十四个字,恰似青铜编钟的清越回响,道破了其戏剧宇宙的核心密码。

刘醒明的创作谱系构成当代戏剧的湖湘基因库:

历史剧序列:《千古一谏》《秦王遣将》《无字碑》构建起从春秋到盛唐的精神长廊

反腐题材:《真假公仆》《哼哈兄弟》成为照彻现实的青铜明镜

湖湘叙事:《下里街的伢妹们》《湘水芙蓉》保存了洞庭文化的骨血

荒诞寓言:《艾多事坐堂》《智打严嵩》以黑色幽默锻造讽刺利器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田汉戏剧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在《宝镜》中,他将《关汉卿》的文人风骨转化为监察御史的铜镜意象;《天下归心》里仁政思想的表达,恰与《谢瑶环》的民本情怀隔空对话。湖南省剧协主席王阳娟赞叹:"刘醒明先生用湖湘文脉重新冶炼了田汉精神,让青铜铭文在当代舞台焕发生机。"

四、光芒:未完成的永恒锻造

如今八十八岁高龄的刘醒明,仍保持着每日伏案三小时的创作习惯。书桌玻璃板下压着1960年在中南海的合影,旁边贴着新剧《楚水长天》的人物关系图。当问及为何不休笔安享晚年,他指着墙上"戏剧如薪传火"的条幅笑道:"青铜器埋地千年尚能重光,戏剧之火岂能断于我手?"

这位戏坛"愚公"的案头,永远摆放着未完成的手稿。最新剧本《青铜宝镜》的扉页题词或许是他最好的精神自况:"以心血为铜液,以风骨作范模,八十八载未成一器,只因真戏剧永远需要千锤百炼。"在即时消费的文化快餐时代,刘醒明用慢工细活的工匠精神证明:真正的戏剧艺术恰似青铜重器——那些经得起时间锈蚀的作品,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显露不朽的本质。

当城陵矶的江风吹动老阁楼的窗棂,刘醒明蘸墨的毛笔在宣纸上落下新的唱词。三十一部剧作如同三十一件青铜礼器,陈列在中国当代戏剧的殿堂。这些用生命淬炼的文字证明:在媚俗浪潮席卷的岁月里,总有人以青铜般的意志守护着舞台的尊严。当未来的戏剧史家书写这段历史,定会铭记岳阳城里的这盏孤灯——它以八十八载不灭的光焰昭示:真正的戏剧精神从不会在时间中风化,只会如青铜器般,在历史的沉积中愈显其沉静而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