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莲实坠湘:周敦颐与湖湘文化精神的奠基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04      分享到:

北宋以前,“湖湘”在华夏文明的版图上尚是一方被边缘化的土地,常被冠以“南蛮”之谓。王维诗中“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虽描其形胜,却未掩其文化上的疏离;柳宗元笔下“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叙述,更隐含着中原对这片水土的陌生甚至畏惧。然而,就在这似乎被主流文化光芒遗忘的角落,一颗沉甸甸的思想“莲实”悄然坠入湘水之滨——周敦颐以其深沉的理学开创之功,为湖湘大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元气。

周敦颐的“湘学宗主”地位并非凭空而来。他生于道州营道,长于潇湘之野,其生命根系深植于三湘水土之中。晚年退居江西庐山濂溪,其思想精魄却早已融入湖湘大地的血脉。南宋湖湘学派巨擘胡宏在《知言》中直陈:“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此语不仅是对周子学术的崇高礼赞,更是对其作为湖湘思想源头的清晰确认。

当朱熹在岳麓书院郑重题下“道南正脉”匾额,将周敦颐奉为学脉的终极源头时,其思想在湖湘文化中的轴心地位已如磐石般不可撼动。清代大儒黄宗羲于《宋元学案》中更是凿凿有言:“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到先生(周敦颐)始开其端。”周敦颐之于湖湘文化,正如深埋沃土的莲种,是精神基因赖以萌蘖与生长的原点。

周敦颐播撒的思想种子中,最为核心的当属其构建的宇宙本体论与心性哲学体系。其《太极图说》开篇一句“无极而太极”,如石破天惊,以“太极”这一至高的哲学范畴统摄宇宙生成演化:“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一由简驭繁的宇宙图景,为湖湘学人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秩序与万物关联的根本范式。

更重要的是,他在《通书》里提出“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将外在宇宙秩序内化为心性修养的至高准则。这种贯通天人的“诚”学,成为湖湘士人砥砺精神、践履道德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而《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之颂歌,则以其高洁的意象,为湖湘文化塑造了理想人格的不朽典范——既有刚健弘毅的入世担当,又有持守本心的超然风骨。这种由太极之“动”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精神,深深契合了湖湘人勇于任事、积极进取的地域性格。

周敦颐的思想如深流,在湖湘大地上浸润滋养,结出累累硕果。南宋初年,胡宏于碧泉书堂讲学,其《知言》中“性立天下之有”的心性论,正是对周子“以诚立本”思想的深化与展开,为湖湘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力倡“传道而济斯民”,其知行并重的学风,将周敦颐的宇宙关怀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化为经世致用的磅礴力量。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这位湖湘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民族危难之际发出“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呐喊。他于《张子正蒙注》中阐扬“太虚即气”、“动静互涵”的哲学思想,将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推向高峰,其“趋时更新”的历史观,更是对周子太极“动”之精神的卓越发扬。及至晚清,曾国藩以书生领兵,挽狂澜于既倒,其“扎硬寨,打死仗”的坚韧作风,正是周敦颐“立诚”精神在现实中的外显。他主持刊刻《船山遗书》,亦表明了对周敦颐—王夫之这一湖湘学脉的自觉传承。这些湖湘巨子,如同接力一般,将濂溪之学融入血脉,铸就了湖湘文化特有的精神谱系:经世致用、躬行实践、心系天下、敢为人先。

周敦颐以其精微的哲思为湖湘文化确立了崇高的精神坐标。其学说所蕴含的“立诚为本”的道德根基,成为湖湘士人砥砺名节、勇担道义的精神砥柱。由“太极”之动所生发的“生生不息”、“趋时更新”的宇宙观与历史观,则内化为湖湘文化中锐意进取、开风气之先的革新勇气。尤为关键的是,其“文以载道”、“学为世用”的思想指向,深刻塑造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鲜明实践品格。

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到曾国藩、左宗棠兴办洋务的探索,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变法实践,无不闪耀着这种立足现实、改造世界的湖湘智慧。周敦颐的思想,为湖湘文化注入了追求本源、贯通天人的哲学深度,使其超越了地域局限,拥有了面向天下的宏大格局与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

今日岳麓山下,书院檐角风铃叮当,似还回荡着濂溪先生“寻孔颜乐处”的千古追问。周敦颐的思想如莲实坠入湘水,在八百年时光长河中萌蘖、拔节,终成参天之势。其“立诚”精神滋养了湖湘人“心忧天下”的担当,其“太极”之动激发了“敢为人先”的锐气,其“经世”之志铸就了“知行合一”的品格。

回望历史,周敦颐播下的思想种子早已在湖湘大地上长成一片精神森林。这片森林以其深根固柢的哲学高度、经世济民的价值取向、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不断塑造和提升着湖湘文化的精神境界。湖湘文化因周敦颐而确立其灵魂的深度与高度,周敦颐的思想则借湖湘文化之广博实践而彰显其永恒的生命力——这莲实坠湘的故事,正是中华文明大河奔流中一泓清澈而深沉的文化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