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黄海霞 梁俊晓 ‖ 心向星辰投光播惠 ——访中国楹联学会原秘书长王庆新
王庆新,中国楹联学会原秘书长、副会长,1948年出生。年近杖朝之年的他,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不难看出他年轻时高大英武的气质。
提起王庆新,熟悉他的人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诸多耀眼“标签”:
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初中毕业务农后,依然求知若渴,四处搜罗书籍,刻苦钻研,从农村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国家一级社团的领导骨干。他才思敏捷,创作了45000多副对联、1300多首格律诗,出版了32部文学著作,专著涵盖楹联、诗词、书法、文学、影视、戏剧创作等多个领域。
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斐然。国家版权局将他的字体注册为“牌匾体”,欧阳中石赐其“齐鲁联客”的艺名,启功称赞他是“对联书法捷才”。
他被誉为轮椅上的文化行者。壮年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后,他坐着轮椅跑遍417个市区县,在全国200多处名胜留下700余件诗联墨迹,还为各地的诗联书画爱好者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
他热心公益,创办“三免费”书画院,义务传承、普及国学;多年坚持筛选编辑春联并免费赠发;将收藏的上万件书画文物、古籍文献,无偿捐赠给家乡。
四十余载,王庆新如明灯一盏,潜心深耕楹联艺术。他以才思为笔、热爱作墨,精心雕琢每一副佳作,令国学魅力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更将热忱倾注公益,以文化力量温暖社会。墨香与爱心交织间,他凭坚定的信念与卓越的才情铸就传奇——楹联中见匠心,公益中显担当。他才德兼备,堪称当代文艺界德艺双馨的典范。
暗香浮动处,一绽惊年华
王庆新,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孔孟之乡的一个农村文化之家。他的老辈人曾是秀才,父亲、伯父也都是乡间知名文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他自幼便爱上了传统国学,对楹联、诗词更是情有独钟。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出于对楹联的喜爱,在凛冽的寒风中,他挨家抄录春联。这一习惯几十年来从未中断;初中毕业后,他不惧“文革”的影响,步行至周边十几个村庄求借诗联书籍;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料,他遍访亲友求助,从全国各地邮购,借书抄录,竟在三年之内搜集到对联、诗词、韵文、书法等国学资料170余本,抄录、剪贴资料达一百多万字。
这些资料,成了他劳动之余最好的精神慰藉,不知有多少个静夜,他在煤油灯下孤灯独读。夏天蚊虫肆虐,为了能在夜间专注读书或创作,他穿上浸过水的上衣,将双腿伸进装满水的木桶中。就这样,他常常在蚊虫的嗡鸣声中坚持至后半夜,即便困意与疲惫交织,第二天仍照常下地劳动,丝毫不减对热爱之事的执着。
务农、教书的10年间,王庆新的自学从未间断,研读了蒙学范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金裘》《龙文鞭影》,以及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王力的《汉语诗律学》《诗韵新编》等经典文献,为后来楹联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的一副副对联、一首首诗词,还有反映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陆续被当地的报刊、电台播发。1978年12月,王庆新创作的儿童文学剧本《量肥记》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被谱成吕剧由县剧团排演,在全省汇演中获得编剧一等奖。此剧后来还入选《小宣传员》一书。王庆新初战告捷,这激发了他泛舟文海的信心,也填补了该县剧本的创作空白。
这些成绩,在文化环境萧条的特殊历史时期,对只有29岁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来说,堪称奇才。当王庆新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相关报道中时,爱才如渴的时任山东省嘉祥县县委书记尹伯敏,认为他是块璞玉,便把这位素不相识的农村青年破格转为公职,将他安排在县直部门工作。七年间,王庆新经历了转非、转干、提干的三级跳,直至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档案局局长、文联主席。
王庆新在嘉祥县委机关工作的18年里,对待每一份工作皆精勤敬业。即便身处不同岗位,他对诗联这一“业余爱好”的执着从未改变。他的办公室与宿舍仅一墙之隔,却常因自学和创作忙至深夜,办公室的沙发也成了他临时的休憩之所。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出版了《古今神童才女妙对》《山东名胜楹联》《中国婚姻恋爱趣联佳话》《喜庆对联三千副》等联话专著,以及个人诗词集《时情哲趣集》等九部作品。其中,《时情哲趣集》由诗界泰斗臧克家老先生作序、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先生题写书名;《喜庆对联三千副》自1995年出版后更是大受欢迎,先后25次再版,总计发行超35万册。
一位年轻的业余作者,取得如此丰厚的成绩,引起了地方和国家一级社团中国楹联学会的注意。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拔尖人才”的荣誉,使其享受到了政府津贴;他受邀参加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并相继参加了全国性的评选活动,1994年获评为首届“全国联坛十秀”人物,获得了中国楹联界的最高荣誉。
1996年,王庆新被中国楹联学会借调入京。他在对联、诗词等国学的创作、研究与组织推广的时空中,更是如鱼得水。自1998年开始,他又陆续出版22部著作,内容涵盖了辞书、对联评话、影视剧本和长篇小说。其中,《实用喜庆对联精选》被中宣部列为农村书屋配备书目;长篇小说《金石为开》荣获济宁市级社科成果一等奖;其对联、诗词、书法在全国二百多处名胜景点落地开花。
补益相携,甘做摆渡人
曾有人对王庆新心生疑问:年过古稀,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出行依赖轮椅,却一年四季在全国各地奔波“化缘、创收”,这般辛苦到底是为名,还是图利?殊不知,早在2004年他创办书画院,更确切地讲,从他来北京开始,便已心甘情愿开启了单方面的付出之旅。近三十年来,他初心未改,惠人不倦,甘愿充当他人的阶梯,一心做传承书画艺术的摆渡人。
1996年,嘉祥县委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商调函——中国楹联学会要借调王庆新担任秘书长。突如其来的商调函,让王庆新半个多月心绪不宁:如果进京,就要放弃公务员的待遇和升迁机会;反之,则会失去追求终生爱好最契合的平台。几番纠结,王庆新下定决心赴京就任。
其实,早在1994年的中国楹联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年过古稀的中国楹联学会老会长马萧萧就相中了王庆新这匹黑马。他期待着楹联学会在王庆新的带领下,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当时,中国楹联学会虽是国家一级社团,但是一个无编制、无资金、无办公地点的“三无”单位,连向会员发函的邮费都捉襟见肘。在如此困境下,王庆新上任后自然是连一分钱的工资都没有,不仅要自食其力,还要想办法为楹联学会创收,让它能早日走出困境。
“初来北京,为了填饱肚子,我在人民日报事业发展局谋得了一份版式设计的工作,租下了一间位于地下三层、每月80元租金的地下室。解决了吃住问题后,我便开始琢磨如何解决楹联学会面临的难题。”谈及来京后的经历,王庆新记忆犹新:他先后五次向澳门驻京友人寻求帮助,成功求得赞助资金,这才让学会得以在琉璃厂租下办公场地、购置了办公用品,还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此外,他联合山东曲阜市政府,四川沱牌酒厂等单位积极举办了诸如“创办中国楹联第一城曲阜”“沱牌杯国庆征联”、庆香港回归以及“苍山杯”征联等多个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会获得了一定的活动资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会务管理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轨,走向正常化。
回顾自己来京前几年的摸索与艰辛,王庆新用“酸、甜、苦、辣、咸”五个字作总结,并笑着说:“无论是哪个人生阶段,我一直很幸运,都被大家关照着。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老领导和友人成就了我。”心怀暖阳与感恩的他,始终将自己的付出视作理所应当,仅以一句“职责所在,不能邀功”轻描淡写地带过。
王庆新先后担任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在事务工作之余,他始终紧抓对楹联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期间,他发现一种不协调的现象,即诗联界大多不善书画,而书画界又大多不懂诗词、对联。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国学文化品位的提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6月,在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诗联书画四大协会权威人士的支持下,他自掏腰包,注册成立了由中国楹联学会旗下的团体会员单位——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
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是个免费加盟、免费上网、免费赠发季刊的“三免费”书画院。王庆新秉持“诗联书画,一体同春”的办院理念,创办了院刊《华夏诗联书画》。《华夏诗联书画》至今已发刊百余期,特刊三期,春联专刊12期。书画院拥有数千成员(最高时发展盟友达6000余人),王庆新通过院刊对他们进行函授教育和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吸引了诗联书画家的关注。
除了公益办院,王庆新还致力于改变社会上春联古、旧、俗、劣的状况。为此,他向全国发出倡议,开展了为期12年的“春联吐故纳新”工程。他通过多种渠道,征集、精选新春联24000余副,分印成12册,向全国免费发送春联专集共计36000册。仅此一项,花费就高达36万元。
公益办院意味着真正的无利可图。在当下的商品社会和经济大潮中,人员工资、刊物编排印刷费用、办院经费支出等各项开支,都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来维持。仅每年的邮寄费,就高达四万多元。这种持续不断的投入,王庆新却坚持了20年,累计投入资金高达400多万元。
王庆新还是一位有着深厚故乡情怀的人。来京后的第五个年头,他通过打工、编书以及书法服务,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生活条件迎来转机时,他没有急着改善自家生活,而是满心思索着如何反哺家乡。怀着对故乡的感恩之情,他毅然拿出仅有的14万积蓄,助力家乡增印出版《宗圣曾子胜迹图》,还翻印了家乡唯一的信史——清・光绪版《嘉祥县志》。直至今日,这笔投入连成本都尚未收回。
来京后,王庆新广泛结交各界名人,陆续收藏了三百余幅名人字画,同时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书刊,以及碑帖、老照片,还收藏了数千件高档工艺品。仅一方重达三吨的墨玉砚台,价值就达三百余万元。面对这些总价值超一千万元的珍贵收藏,他于2017年果断作出抉择,将这些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家乡人民!
生于斯,长于斯,回馈于斯。一路走来,王庆新无怨无悔。从孤身闯荡京城,到如今一家三代在公益路上默默耕耘,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回馈社会的初心,感召并带动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这份坚守与付出,让他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连续两届当选为民政部社工协会公益委员会常委。
自强如竹,破云见星海
正当王庆新的公益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一场灾祸如晴天霹雳般突然降临。2007年2月3日,王庆新前往福建尤溪为朱熹故里公园剪彩,途中乘坐的汽车被一辆大客车追尾,引发重大事故。经全力抢救,王庆新虽保住了性命,却从此下肢瘫痪,原本健壮的山东汉子,转眼间成为只能依靠轮椅出行的残疾人。
在福州进行康复治疗的半年里,王庆新不仅要承受肉体的剧痛,还要忍受精神和心理的多重折磨。他不敢深入去想康复的最终结果,更担忧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能否存续下去。他躺在病床上,盘算着书画院半年来的开支,满心忧虑,一边将自有资金汇入院务办公室账户,一边不停地打电话向朋友求援,只为确保书画院和院刊能够维持运转。
这年年底,王庆新从福州出院回到北京,此时书画院的经济已陷入困境。尽管资金极度紧缺,但他依旧坚守初衷: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绝不能让事业中断。那时,他无比渴望自己能像受伤前一样,奔赴全国各地,通过书法创收,以这种特殊的“化缘”方式为书画院筹措资金。
2008年6月4日,一辆来自辽宁海城的小车专程前来,邀请王庆新参加为汶川地震赈灾举办的笔会。来人此前并不知晓王庆新重伤在身,见到他的身体状况后,十分遗憾,后悔贸然前来。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王庆新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果断答应了海城方面的请求。最终,众人小心翼翼地将卧床的王庆新抬上了车。
这次受伤后的首次出行,尽管痛苦又艰辛,却让王庆新重新看到了自强的曙光。2009年,他购置了汽车,雇了司机,带上轮椅,再次踏上征程,继续前往全国各地参加艺术交流、举办讲座和展览,为名胜景点题写联匾,为书画院创收,保障其正常运作。
自2009年至今,王庆新每年出行时间都在四个月以上,行程近百万公里,足迹遍布417个县市区,在200多处景点留下700余件墨迹。他的活动范围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北至与俄罗斯接壤的满洲里,东至长白山下,沿着沈海高速,自京途经津冀、鲁苏浙皖,抵达福建、两广,而后迂回至大西南的重庆、成都,以及西北的陇东、陕北后回京。
不过,每次出行并非都一帆风顺,有好几次他都身陷绝境:在广西北海,他遭遇10级大风裹挟暴雨,轿车险些被掀翻;在山西五台山,他身处山顶羊肠小道,一度面临车轮悬空的险境;在福建沿海某地,车子遭遇车轮爆胎的危急情况;在陕北,他还曾被困在泥泞山路中,孤立无援……更有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返京途中,因修路、下雨被迫绕路,连续行车17个小时,身心俱疲的煎熬。这些艰难困苦,别说是一个重度残疾人士,即便对于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言,恐怕也难以承受。
但这些艰难困厄,都被这位自强不息的老人一一克服。年届古稀,再加上长期连续的劳累奔波,使得王庆新原本就过缓的心律降至每分钟39次,时常感到胸闷憋气。因此,他每次出行必定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此事被他的老友、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知晓后,王铁成多次批评他不知爱惜身体,还写信加以规劝。后来,他见王庆新依旧不把自己身体放在心上,80岁高龄的老友亲自前往北京协和医院为王庆新挂号,王庆新这才接受建议,安装上了心脏起搏器。
提及已经故去的老友王铁成,王庆新难免有些伤感。想必王铁成也明白,王庆新是在与健康、与生命抢时间,出于无奈,他才如此拼命投身公益与文化传承事业。
如今,年近八旬的王庆新,坐着轮椅、带着心脏起搏器,却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他宛如一位无畏的勇士,顽强地与岁月赛跑,只为给公益事业以及他深爱的文化传承事业积蓄更多的能量。在时光的长河中,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自强篇章,成为无数人心中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激励着更多人在公益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不辍耕耘,硕果满枝
与王庆新交谈,很容易感受到他的睿智。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几十年来创作的楹联作品张口即来。以他如今的年纪,仍能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着实令人钦佩。
从乡村教师成长为高产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累计字数达2700万字。令人惊叹的是,这位书法名家、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第一学历”仅是初中,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学习对我来说是会上瘾的。越深入钻研、涉猎面越宽,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鞭策自己坚持终身学习。”王庆新笑称,“我现在也在学习使用AI智能软件。”
初中毕业后,王庆新回乡务农,但从未停止学习。起初,他四处搜集、借阅诗联书籍,从点滴积累起步,潜心钻研,逐渐在县里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尖尖角”。后来,凭借过人才华,他被以“特例”获批“农转非”,并得到提拔。此后,他更加勤奋,持续提升自我。1988年,作为嘉祥县文艺界的杰出人才,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文献专业深造。经过系统学习,加上对楹联书法的热爱与钻研,王庆新逐渐成为楹联书法界的名家,同时也在楹联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取得了卓越成就,跻身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之列。
多年来,王庆新创作楹联45000多副、格律诗1300多首,创作、主编、编纂出版诗联、书法及国学作品达32部,业绩显著。他积极普及、传承楹联等国学,举办的书法讲座惠及数万人。
王庆新称楹联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他在韵律与内容的结合及探索上做到了极致。他曾为邓小平同志、澳门知名企业家何鸿燊先生等人的葬礼撰书挽联;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前领导人金正日、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亲王等创作寿联;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李讷夫妇等名流创作过嵌名对联……在嵌名对联创作方面,王庆新在山东滨州一个工作日为54人、山西忻州三个工作日为184人量身定制嵌名联,由此创造了嵌名对联世界基尼斯纪录。因此,启功先生题赠其“对联书法捷才”,欧阳中石先生赐其艺名“齐鲁联客”。
为促进楹联艺术与多媒体融合,王庆新耗时三年心血,精心创作出35集、117万字的电视剧本《苏东坡兄妹传奇》;他还根据素材,创作了电影分镜头剧本《苏东坡梦游龙宫》(上下两部),并将对联、诗词等相关国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剧本中。它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之后,社会反响颇佳。
紧接着,王庆新奔赴京杭大运河沿线考察,耗时10个月完成30万字长篇小说《金石为开・嘉祥武氏祠重光演义》,该书于2021年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济宁市社科成果一等奖;2024年7月,中篇小说集《牧心三章》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同年8月,该小说集被改编为大型山东梆子舞台剧本《余热》,由大众音像出版社推出。这般厚积薄发,对于78岁的王庆新而言,尽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与追求。
除在楹联、文学方面成绩斐然,王庆新在书法领域同样成就卓著。2019年12月13日,国家版权局将王庆新的字体注册为“牌匾体”,这正是他文墨相融、文化底蕴深厚的有力见证。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老干部书画学会聘其为艺术顾问,副部长艾青春老先生为他签发了聘任证书。
谈及这一殊荣,王庆新坦言,这是自己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书法实践中,将书写内容与书艺有机融合的成果。他以刚劲洒脱的笔墨,让书法线条的韵律与文字的精神内涵相互呼应,实现了内涵与载体的完美统一。
王庆新的书法作品大多自撰自书,他笑称这得益于多年积累形成的“跨界融通”之功。无论是诗词、对联,还是富含哲理的警句,他都能紧扣人物特质、地域风情、当下情境与具体事由,现场即兴挥毫。笔走龙蛇间,文字与墨韵浑然天成,这般才情与功底堪称一绝,备受人们赞誉。
王庆新在全国200余处名胜景点都留存有自己创作的诗联墨迹,成为文化景观的独特点缀。例如,在山东颜真卿纪念馆中颜真卿画像旁,悬挂着王庆新创作的“柱国栋梁,忠臣烈士;擎天玉管,榘范英髦”联墨;革命圣地西柏坡,有他题写的“信念入怀经天纬地;红旗指路辟地开天”石刻;四川眉山三苏祠、凌云寺,安徽九华山,云南大理苍山,浙江富阳孙权故里,福建南少林寺、妈祖庙,湖南韶山毛氏墓地牌坊,山东宗圣曾子大学书院等重要名胜景点,均有王庆新的诗联碑刻;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陕西汉中、河北昌黎、河南信阳等地,都有他题写的地标性诗词对联……更令人仰慕的是,临沂龙园的68副楹联和匾额,均由其一人独揽。这些墨迹,如今已成为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少商家希望以诗联的形式制作广告。比如,王庆新为临沂“奇光”眼镜公司题的嵌名广告联是:“奇添两眼明,辨清正路;光显一层亮,认准好人。”对联把“奇光”二字嵌入联首,既贴合商业需求,又充满巧思。
实际上,诗联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商业应用中,在表达情感、彰显精神内涵方面同样出色。像他为何鸿燊撰写的挽联“且把高格容度量;总将大义论输赢”,就以宏大格局展现这位名人的精神内涵,同时折射出世间哲理。从商业对联到纪念挽联,王庆新以精妙的文字功底,让诗联在不同场景下都绽放光彩。类似这种广受商家和民众喜爱的例子还有很多。
王庆新题写匾额声名远扬。北京“临池学书”公众号将他与启功、欧阳中石等并列为“京城题署最多的十二名书法家之一”。
凭借不懈的努力,王庆新将楹联、文学与书法珠联璧合,在传承国学文化的征程中,始终散发着耀眼光芒,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人物档案】
王庆新,男,1948年10月生,山东嘉祥人,现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协、中国书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入选首届“全国联坛十秀”人物。历任教师、公务员,曾任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现为顾问。创办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任院长至今。2003年5月当选为国家民政部社工协会工益委常委。2021年7月,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聘为老干部书画学会艺术顾问。
四十余年来,他创作楹联45000余副,格律诗词1300余首。创作、主编、执编出版诗联、书法及国学类作品32部,计2700余万字。曾以-个工作日创作并书完54副嵌名对联的实绩创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几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名胜景点题写对联、匾额、石刻700余件。2019年11月,国家版权局将其书法字体公布为牌匾体。启功先生题赠其“对联书法捷才”,欧阳中石先生赐其艺名“齐鲁联客”。文旅部大型新闻人物大刊《中华英才》为其发表了三个八开大版的人物通讯。央视网曾对王庆新先生作《把文人的良心交给时代》的专访。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张海燕 ‖ 荒园中的坚守与绽放 ——读李木生老师的《孔玉兰》有感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丰家雷 ‖ 今天,我们向运河名臣宋礼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