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人物」张阿芳 ‖ 张幼仪的传奇人生

来源:本站    作者:张阿芳    时间:2025-06-30      分享到:


张幼仪也是小脚,算起来,她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同时代人,也是一双小脚闯世界,留学海外,离婚,人生精彩程度不输黄逸梵,曹雪芹诗句:“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我喜欢看算不上大美女但非常耐看的刘若英在荧屏上饰演的张爱玲和张幼仪,在写了几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后,现在写一写张幼仪这位同样传奇的女性。

一 显赫的家族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宝山(今上海宝山)一个豪富家庭,祖父曾任地方官,父亲张润之是宝山名医。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读mai)是法学大家,中华民国宪法之父,1946年,曾主导起草了当时宪法。1949年后,张君劢定居美国,1969年在美国旧金山去世,时年82岁。

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是浙江财阀巨头,中国现代银行之父,1949年后定居美国,1979年去世,享寿90岁。

除此之外,张幼仪的大哥张嘉保是著名实业家。八弟张嘉铸是新月派诗人。妹妹张嘉蕊是一位服装设计师。张幼仪兄弟姐妹12人,个个都很出色。张幼仪自然也不甘落后,只不过她的人生过早地和婚姻绑在了一起。

1915年,还在师范上学的张幼仪被迫退学,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这一年,她15岁,徐志摩18岁。

二  不如意的婚姻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事是四哥张公权一手撮合的。1913年,张公权读到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大吃一惊,认为这篇文章很得梁启超的文笔之风。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徐志摩。

张公权当晚就打电话给徐父徐申如,提出将妹妹许配给徐志摩为妻。

徐父很高兴地应允了。虽然徐家也是浙江巨富,有酱园,钱庄,电灯公司,电话公司等,但比起张家来,还是逊色不少。

徐志摩是个神童,读书过目不忘,才13岁就得了个绰号“两脚书橱”。

但徐志摩非常鄙弃张幼仪,看到张的照片第一眼,就忍不住说了句:“乡下土包子。”

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此前,张家专门到欧洲采购嫁妆,嫁妆多到一节火车厢都塞不进去。

新婚之夜,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十分冷淡,这是他对包办婚姻的无声反抗,可他忘了一点,张幼仪也是受害者,如果他抛开偏见就会发现自己的妻子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张幼仪: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秀外慧中,故多乐于亲近之。

看张幼仪的照片,实际很耐看,以前的照片都把人照丑了,现在的则反过来,丑人会照得很美。

徐志摩以继续读书为由离家,后经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和蒋百里引荐,拜入梁启超门下,又因梁启超的引荐与汪大燮、汤化龙、林长民等结识。这是当时的顶级文人圈子了。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在英国读书的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同一年,张幼仪也来到英国与丈夫团聚。当她乘船到达马赛港时,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来接她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多年后的张幼仪回忆到。

苦恋着林徽因的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可想而知,当得知张幼仪又有了身孕后,要求她堕胎并提出离婚,给出的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很多年后,张幼仪口述回忆录《小脚与西服》出版,不知这个题目中隐含着多少嘲讽和饮恨。

张幼仪既不同意堕胎也不愿意离婚,说堕胎会死人。徐志摩反问:“坐火车还死人呢,那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之后就不辞而别,音讯全无。张幼仪只好来到巴黎投奔在这里读书的二哥,后来又随七弟去柏林。

就是在这段日子中,张幼仪发誓要重新做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她去刻苦学习德语,提升自己。

1922年,张幼仪刚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就让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真生命必自奋斗中得来,真幸福必自奋斗中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一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能把离婚理由说得如此大义凛然的确实不多。他既要追求心中的理想自由与爱,又不想背负道德的负累。

张幼仪何等聪明,她认为这封信不是写给她的,是写给史学家看的。在她的一再坚持下,两人见面签署离婚协议。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没有被徐志摩PUA到。

徐志摩还和金岳霖等人一起去看了小彼得,徐志摩把脸贴在玻璃窗上看得入迷,“他爱意盎然地看着我们的儿子,却始终没有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徐志摩始终没有看张幼仪一眼。

父亲的爱可以漂浮在空中,而母亲的爱却要落在现实上。

张幼仪始终没有对儿子说过徐志摩的任何不是,不出恶声,体现了她的涵养,睿智。他们的儿子徐积锴长大后始终对父亲怀有深情,这和张幼仪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两人离婚后,徐志摩正式宣告这是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新式离婚案。

果然很早,张爱玲的父母被视为很早的新式离婚,离婚是在1928年,晚于他们好几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是小脚闯天下,也只比张幼仪大四岁,可以做对照记的文章。

张幼仪说她的人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张幼仪进入大学学习。后来幼子彼得夭折,她在徐申如的邀请下回国。先在大学教授德语,后又在四哥的安排下进入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任副总裁。一上任便展现出出色的经营才能。她投资的股票证券获取不少财富,还同时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专卖时尚女装,在上海滩风靡一时,她遇到很多追求者,包括才子罗家伦,罗隆基,不过因为第一次婚姻的惨痛教训,也因为想更好地照顾儿子徐积锴,她一直没有再婚。

她不是主动离开的,不能被称为娜拉,但某些地方很像,从婚姻家庭里走出来了,但她又如此不同。鲁迅先生在讲到娜拉出走后,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沉沦,一是回归。张幼仪的成功,很大成分是因为她有一个强大的娘家作为后盾。张家背景深厚,给了张幼仪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否则,她的重生之路要艰难得多。君不见,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芳汀。

徐志摩也很佩服她,在给第二任妻子陆小曼的信中称赞张幼仪“有志气,有胆量。”

1931年,徐志摩因为飞机事故意外身亡,年仅34岁,这一年,徐积锴13岁。

三 葬礼

陆小曼受不了打击,拒绝认领遗体,张幼仪与年仅13岁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八弟一起赶到济南处理后事,操办葬礼。

大殓的时候,陆小曼提出徐志摩不应穿长衫而应穿西装,棺材也应换成纯西式,张幼仪罕见地坚决不同意重殓,陆便没有再坚持。

徐志摩葬礼上有三个人的挽联最为醒目,其中陆小曼的那幅是: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张幼仪的挽联是: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飞,我怜弱息去招魂。

从对联可以看出两位女性的性格截然相反,陆小曼感性,张幼仪理性。

林徽因送来了花圈,但挽联却没有内容,三个女人的纠葛随着徐志摩的死亡而终结。

在张幼仪的回忆录中,有两段关于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描写。

“我1947年的时候见过林徽因一次,当时我到北京参加一场婚礼,有个朋友过来跟我说林徽因想见我。朋友说她住在医院,因为肺结核做了一次手术,可能不久于人世。我心里虽然嘀咕林徽因为什么见我,还是跟着阿欢和孙子去了,见面的时候,她虚弱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是望着我们,头转向这边,又转向那边。她仔细地瞧了瞧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后来林徽因在1955年死于肺结核。我想她当时之所以想见我,是因为她爱徐志摩,想看看他的孩子,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她还是爱着徐志摩。”

另一段是关于陆小曼的:

“人家说徐志摩的第二任太太爱徐志摩,可是看了她在他死后的那些作为(拒绝认领遗体),我认为那不叫爱,一个人怎么可以拒绝照顾另一半,爱意味着善尽责任,履行义务。”

当事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后人不好猜测,但从世俗意义上说,张幼仪无疑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些没来得及开口的人,终究是沉默了。

那些在历史的天空上留下过雪泥鸿爪的人,又怎么会让故事深埋,山谷空音,所以,他们书写,所以,历经沧桑的中年人爱看。

四 尾声

1949年,张幼仪到达香港。除了她的大哥,七弟,大姐和三妹,张家的兄弟姐妹都离开了中国。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苏季之结婚,婚后帮助丈夫取得行医资格并开办了两间诊所。他们曾携手同游欧洲,回到张幼仪曾经生活过的剑桥和柏林等诸多地方。想到往事,张幼仪觉得恍如隔世。

1972年,苏季之因为肠癌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同儿子团聚。并由八弟张嘉铸的孙女张邦梅撰写里她的口述回忆录《小脚与西服》,    1986年,张幼仪逝世于纽约。

张邦梅撰写回忆录期间一直追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是这样回答的: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是爱,我这辈子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中所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可徐志摩呢,在他有生之年有没有爱过张幼仪半分?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回答了。

可是,爱又是什么呢?这是一切哲学,文学,宗教和人生体验的终极问题,也许就是因为人和人对爱的理解不同,才会造就了那么多让人唏嘘不已的人生与故事吧。

最后,让我们以徐志摩的一首诗来结束吧,这首诗,或许道出了爱情的一点点本质。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