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于延法 ‖ 行走于鲁南大地的民间布衣
记得2023年3月25日晚上,当我走进山东省散文学会学员创作大会会场的时候,清瘦干练的李木生老师已经在讲台上静静地肃立等候着呢。
讲课开始了,他依然没有坐下,而是站在讲桌前,面对我们学员,讲述起他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我的写作体验”。
我们坐在课堂里,聆听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驾驱车400里路程,从孟子故里济宁赶来,却没顾得上休息,就这样站在我们的面前,娓娓道来他“写作的体验”。和我并排坐在前排的德州作家宋云亮心有不忍,便提议李木生老师坐下来给我们讲课。接着我们大家共同倡议,李木生老师这才坐在了他身后的凳子上。
课间休息的时候,他走下讲台,来到我的面前,笑容可掬地伸过手来,和我握手。我这时显得有些局促,毕竟只是在加入济宁作家群之后,才知道了李木生老师的名字,虽然读过他的文章,但和他从未谋面。然而他却和蔼可亲地和我交谈起来:延法兄,咱们是老乡,我读过你在“济宁附院杯”的获奖征文《因为有你们》。
怪不得他在赠与我的《民间布衣志》扉页上这样写道:延法兄,我们是多年的文友、读友,这是多么深的缘分……
其实,李木生老师年长我11岁。他不仅是我文学上的老师,还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因为我们无论是哪年当兵,也不管在哪里服役,更不论你官职大小,只要扛过枪,头顶红星闪金光,肩扛红旗心里亮,我们就是保家卫国的战友。战友,就亲如兄弟。他将比他小11岁年龄的我称为“兄”,这是多么的谦逊啊。
李木生老师生于1952年,16岁就成为铁道兵战士,曾经跟随部队辗转于四川、陕西、青海等高原地区,手执风钻开山劈石,打通隧道,为我们的天路建设奉献青春。在青藏高原,精力充沛但生活枯燥的李木生爱上了读书,从此他就手不离书,孜孜不倦地躬耕在书山文海,一发而不可收。读书便成了他毕生的爱好。
李木生老师还在1970年的时候,联合志同道合的战友成立读书小组,沉浸在书籍的海洋,汲取知识的华光。渐渐地因了他的博览群书,对历史之沧桑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因了他的高原之行和部队磨砺,有了对自然之博大宽广的印象;因了他的读与行,便成就了他思想之深邃;也因了他的读书,便有了对文学的热爱和痴狂。读的多了,便有了写作的冲动和欲望,于是就拿起了笔,执笔仗剑,挥发豪情,壮心不已。慢慢地,读书和写作便成了他一辈子的荣光。
在莲台山文学盛宴上,李老师从“我与四川的不解之缘”、“从《微山湖》到《瓦尔登湖》”、《冬荷》与《书秀》、《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与董业冰、我与吉米的诗歌之旅、关于鲁迅六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多年用心写作的体验,也把自己诸多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他的《微山湖上静悄悄》以及《冬荷》,让我们领略了微山湖的野性,把微山湖的爱恨情仇抒发得一览无余,恰到好处。冬荷的倔强与反抗精神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对微山湖,对冬荷油然而生敬意与钦佩。“荷”是夏秋季节让人景仰的植物,蓬勃的绿意、沁人的芳香给人以生机盎然的印象。而“冬荷”则迎风傲雪,一身凛然之气,孤傲倔强地屹立在冰雪湖面。她的风骨令世人仰慕,她的气节叫草木感喟。我看着讲台上气宇轩昂的李木生老师,分外对冬荷多了份深深的眷恋和赞叹。
真的走近李木生老师,还是后来在他的“方圆忻居”。2023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和济宁散文学会副会长张呈明一起来到宁静祥和的“方圆忻居”。李木生老师早早地就在小区门口等候多时,他把我们迎进充盈着书香气息的家中,领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顿时我们遨游在书籍的海洋。李老师对我们说:家里大约有上万册图书,这是我的精神食粮。他家里的藏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文史、哲学、政治、经济、科学以及生活百科,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可谓是书山文海,知识的天地。
在他的“方圆忻居”里,李老师的爱人贾大姐早已准备好时令水果,摆在茶几上的果盘里。我们一行七人坐在茶几旁的沙发上,贾老师给每个人倒了一杯馨香扑鼻的热茶。李老师搬了把椅子,坐在我们对面,就像拉家常一样,交流文学创作的体会。李老师鼓励我们只有多读多写,不断地磨练,才能成就文学梦想。他说:要成就这个梦想,首先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是一个人的美德,多读才能积累文字,积累的多了,才能逐渐变得优秀。
李木生老师向我们推荐了阅读书目。他当时推荐给我的阅读书目有:鲁迅的《野草》和《故事新编》,孙犁的《荷花淀》和《秀露集》,沈从文的《边城》,何其芳的《画梦录》,宋璞散文精选,杨绛作品集,汪曾祺作品集,以及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等。然而惭愧的是,由于我的懒惰,这些书目我涉猎很少,只是偶尔在网上浏览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一部分的阅读,也增加了我的文字积累,填充了我脑洞的空白。
2024年四月初,我在烟台收到李木生老师的新作《民间布衣志》。接送外孙后的空余时间,我就沉浸在这本书里。但我读得很慢,因为书中的人物纠缠着我,不让我离开。每篇文章我都读了好几遍,直到如今,我也还没有读完这本书。可见我的愚鲁和懒惰。
《民间布衣志》这部书里,有六十多个激荡着生命之火的鲜活人物。他们都是散发着人性之美,人间之爱,人情之真的草根,在济宁的过往和现实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厚重篇章。
济宁孕育了享誉世界、贯通古今的先圣孔子,通恒南北的大运河,还有波澜壮阔的红色微山湖,以及除暴安良、英雄云集的梁山泊。更有那么多让人敬仰的民间布衣,把济宁这块泽土照耀的熠熠生辉,光彩夺目。那么多鲜活的人物,顶起了济宁的天,绚烂了济宁的地,让我们的东方文明走向了世界,通向了未来。
“他是一座学校”的赵明程,将自己的一生,隐没在微山湖畔,用他的画笔,培育出更多的画笔,饱蘸着赤诚的笔墨,写下一个知识分子沉郁的大爱;以济世的热怀承当社会与历史的责任,不顾一个教师,一介书生的人微言轻,仍旧用一流的文字,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许庆山;那个追求文学梦想,写过《少年果戈里》,与别林斯基、罗曼罗兰、果戈里、雨果、托尔斯泰、普希金,以及我们的沈从文、施耐庵等文学巨匠有过交集,煎熬了三十年牢狱之灾的张圣时。多么的让人感慨喟叹,心生怜悯。
终生厮守武氏祠的朱锡禄,将毕生的情与爱奉献给那些落寞荒野的石头,这份忠贞不渝、坚如磐石的大爱,要比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要让人动容泪目;济宁还有这样的画家,生活在运河岸边的张庆泉,用他那饱含情丝的画笔将微山湖畔的山水人物、运河边上的花草树木渲染的毫纤毕现,朴真生动;尝尽人间心酸与悲苦的陈我鸿,历经坎坷,不屈不挠地描绘心中最美的图画,终于迎来爱情的春天;与命运抗争了一辈子的文人邵建明,海潮般的创作欲望撞击着他的胸膛,他把写散文当成人生最大的享受,最好的休息,感慨能写散文的老年,像青春一样活力四溅;有着文学人生的残疾青年董业冰,为生活所迫不得己背井离乡,不屈不挠地与疾病抗争,在爱的支撑下坚守梦想,这份赤诚与坚守得到了疼他、爱他、知他、懂他的那个善良女人的心,也让作者和读者心中升起无限的崇敬和爱怜。
我继续与李木生老师视野里六十多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交谈着,他们都是鲁南大地上行走于市井街巷、茫茫山水间的普通人物。然而,正是这些植根于鲁南大地、昂扬着朝气与活力、蓬勃向上的民间布衣,让济宁的天空飞彩,大地流金,运河澎湃,山川壮美。
能为这些人物树碑立传,传声扬名的歌者,不也正是只有心怀大爱,悲悯苍生,体恤百姓,且胸襟坦荡地行走于民间的布衣,才能坦然为之么!
李木生老师,不就是一位根植于鲁南大地,心怀大爱,悲悯苍生,体恤百姓,且胸襟坦荡地行走于民间的布衣么。
- 上一篇:上一篇:「《火凤凰》评论」刘利民 ‖ 涅槃即菩提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张开鹏 ‖ 一场与生命的深度对话——读《相约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