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大中艺文志」王大中 ‖ 文化知县冯云鹓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6-25      分享到:


冯云鹓,字集轩,号葆芝,江苏南通州(今南通)人,生卒不详。冯云鹓是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 年)进士,嘉庆二十一年(1816)出任滋阳知县。冯云鹓在兖州知县任上,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先后主持了樱桃园、金口坝等工程的维修。至今在金口坝下,还有他题写的“雩泗安流”的刻石。

冯云鹓还十分注重文教,重修了东鲁书院,并请其兄,通博巨儒冯云鹏任主讲。他还在东门外建了纪念李白的青莲阁,经常邀集一些文人雅士在此饮酒赋诗,使滋阳的文化气氛大涨,从而也造就了一大批文教人才。

冯云鹓到滋阳任上后,十分重视乡风民俗的调查,经常到各乡社视察。有一次,他来到了城西的嵫山附近,老远就听到叮当的开山取石声,走近又发现,许多烧制石灰的窑炉,烟雾弥漫,拉灰送石的车辆络绎不绝。原来,滋阳境内仅有嵫山这一座山,县境内乡民日常所用石器石材,多取于此山;包括城内官用的建筑,也尽由此取材,附近乡民也多以开山取石为生。但是,嵫山本就不甚高大,如放手开采,用不了多久,这座历史名山,也就会被夷为平地了。滋阳县原本是因嵫山而得名,嵫山如果不存在了,滋阳县又怎么能平安繁荣呢。

冯云鹓很快作出反应,他发布公告,明令禁止任何人开山取石,并由县署出经费,贴补公共工程中因去外地购买石材、石灰的差价,从而既能阻止人们开山采石,又能使以此为业者不至于立即失业。在禁止开山采石的同时,冯云鹓还鼓励乡民在山上山下种植各种树木,制定奖惩措施,使之成为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定。冯云鹓的措施很快见到成效,开山采石,烧石用灰被彻底禁止了;新栽的树木在几年后也蔚然成林,自然生态得以恢复,水土得到涵养,形成有利于农林生产的小气候。据说在此后的数年间,滋阳县境内风调雨顺,没有发生灾荒;每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士人也比以前有所增加。而嵫山也就在此后的二百余年里,成为兖州境内一个风景幽美,林木葱郁的风景胜地。

冯云鹓任滋阳知县九年,因病请辞,上司不同意,又调其出任曲阜知县。其在曲阜,以儒术饰吏治,政绩斐然。后以丁忧归乡,滋阳、曲阜士人为其送行,并绘《雩门送别图》赋诗为赠。

冯云鹓自身文化素养极高,他与其兄冯云鹏合作编著的《金石索》,收录历代钟鼎、兵器、权量、钱币等金索六卷;历代石刻、碑碣、砖铭瓦当等石索六卷。该书上自商周,下至宋元,每件器物都绘有图形,以文释图,图文并茂,是清代研究金石学的重要著作。此外,冯云鹓还编著了《济南金石志》、《圣门十六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