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报告文学」李兴甲 ‖ 他把春来报 一一记山东省邹城市雷锋展览馆馆长张磊

来源:本站    作者:李兴甲    时间:2025-07-24      分享到:


清风拂过邹城,这座浸润着儒风雅韵的古城仿佛焕然一新。2025年2月28日,山东省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园内,师生齐聚,隆重举行学雷锋教育实践活动暨“雷锋学校”授牌仪式——该校由此成为济宁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学校。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张龙、雷锋杂志社副总编张振江,以及邹城市关工委、市委组织部、教体局等领导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携手开启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新篇章。

而促成这一盛举的幕后功臣,是山东省邹城市雷锋展览馆馆长张磊。这位胸怀大爱的青年,被誉为传递温暖的“报春使者”。


春之韵,留取温暖在故土


在这片被春意初染的土地上,我们遇见了张磊。三十余岁,身形挺拔,笑容温煦如初融的溪水,带着一种奇异的抚慰人心的力量。一个普通的“85后”打工人,却将心血倾注于两件事:痴迷地收藏红色史料与英模人物资料;近乎固执地创办、经营着一座雷锋展览馆,并以此为圆心,将雷锋精神辐射向更广阔的天地。他更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命运寒霜侵袭的角落,牵起一双双孤困儿童冰凉的小手。

这执念的根脉,深植于家族的红色土壤。祖父是淮海战役、济南战役硝烟中的支前模范,曾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输送粮弹。陈毅元帅那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名言,于张磊,并非遥远的历史回响,而是祖父臂膀上风霜的印记,是童年炉火旁故事里滚烫的细节。英雄的轮廓,就这样在祖父的讲述中,在泛黄的老照片里,在那些带着硝烟气味的旧物上,一点点刻进少年张磊的心版。对英雄的崇拜,对红色历史的敬畏,渐渐发酵成一种近乎本能的收藏欲。十几岁起,他便开始在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寻觅,行程近万公里;将大部分微薄收入,换回一张张旧报、一枚枚徽章、一本本记载着英模事迹的书刊,迄今已投资 100多万元。

收藏,终究是为了点亮。2016年,北宿镇东丁村那方小小的家宅,成了他最初的“红色记忆收藏馆”,免费向邻里乡亲、学校师生敞开。历史的温度,开始在寻常巷陌间流转。2017年,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场地迁至鑫星社区,“孟子故里红色记忆收藏馆”有了更舒展的空间,三千余件藏品得以诉说往事。2018年3月,一个更专注的主题空间诞生——迁址南屯矿社区的“邹城市雷锋展览馆”,鲁西南地区规模首屈一指的雷锋精神主题展馆。

步入这560余平方米的空间,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隧道。近千件展品精心陈设:不同时期的雷锋宣传画,墨香犹存的书籍报刊,承载敬意的纪念章,栩栩如生的塑像……尤为珍贵的,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刘静的签名照片。在全国学雷锋60周年的节点,张磊专程远赴辽宁抚顺,延请雕塑名家杨警宇精心塑造了一尊雷锋像,安放馆中,静默无言,却似有千钧。

展馆远非静态的陈列。它被划分为五个鲜活的板块:悬挂着全国各地艺术家40余幅雷锋主题书画的“长廊”;珍藏着400余件套书刊纪念品的“资料室”;定期传出宣讲声的“讲堂”——济宁军分区原司令员王世珍大校、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张茂路、济宁市老兵初心宣讲团团长徐华芳等,都是这里的讲师,60余场宣讲已滋养近万青少年心田;还有传承民间艺术的“剪纸社”;以及最柔软的核心——“孤困儿童心灵家园”。

张磊的“报春”行动,早已越出展馆的四壁。他让雷锋的故事走进社区、企业、田间、校园。2023年,“雷锋精神优秀小宣讲员”评选如火如荼,近千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最终百名“小宣讲员”脱颖而出。他们从聆听者蜕变为讲述者、传播者,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邹鲁大地。展馆的足迹已遍布十余所学校,二十余场“进校园”活动掀起热潮;“百名少儿话(画)雷锋”征集到三百余件童真作品,永久珍藏馆内。更联合发起三次济宁市雷锋精神研讨会,让思想的火花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碰撞。


春之暖:撒遍人间都是爱


在雷锋展览馆内,我的目光长久流连于一组照片:一张张曾经黯淡怯懦的小脸,在镜头前绽放出久违的、甚至有些生涩的笑容。照片背后,是张磊和他身后庞大的志愿者团队——邹城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200余名核心成员,千余人次参与,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市16个镇街724个村庄、50个社区,像篦子般细细梳理,不遗漏一个角落,精准摸排出200多名亟需帮扶的孤困儿童,目前已成功对接帮扶百余名。他们的武器,是“心灵的关怀”与“一对一的陪伴”,目标是为这些被寒冬困住的小生命,凿开一扇窗,引一束名为“家”的暖阳进来。

“张叔叔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孩子曾这样低语,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感激。

2021年深冬,张磊第一次走进这孩子的家门。家徒四壁,已是预料之中,真正刺疼他的是孩子眼中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惊惶与瑟缩。父亲病故,母亲深陷精神疾病的囹圄,唯有年迈的奶奶勉力支撑。张磊没有犹豫,将这个瘦小的身影接回自己家中。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他笨拙而耐心地照顾他的起居,督促他的课业,努力弥合那份巨大的情感沟壑。他将自己家庭饱满的“春意”,小心翼翼地分出,包裹住这个瑟瑟发抖的孩子。带他看展览,开阔眼界;逢年过节,添置新衣文具,一顿精心准备的“暖心饭”,只为让他尝到“家”的滋味。两年光阴,冰霜渐融。孩子眼中有了光,见了张磊会主动扬起小手打招呼,也能融入学校的喧闹了。孩子的奶奶,无以言谢,只能颤巍巍地捧出一包亲手挑拣、带着泥土清香的鲜花生。那一刻的满足,胜过万语千言。

然而,并非所有的寒冰都如此易于消融。张磊和他的战友们,常常在更深沉的寒夜里奔忙。医院消毒水刺鼻的气味,派出所冷白灯光的笼罩,是他们熟悉的背景。那些迷失的孩子——辍学的、自残的、打架斗殴的、离家出走的——如同受惊的雏鸟,蜷缩在命运的荆棘丛中。报告上的文字是冰冷的,而志愿者指尖触碰到的,是真实的、带着凉意与颤抖的生命。

一个腿部残疾的女孩,母亲早逝,在网恋的虚幻温暖中离家出走。志愿者们配合民警,在车站的喧嚣人流里将她寻回,用持续的、一对一的心灵陪伴,将她拉回生活的正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男孩,性格暴烈如困兽,打架斗殴是常态。一次球场冲突后,他被带进派出所。志愿者周建勇没有放弃,自费数千元带他去临沂参加“明德班”,对接心理老师疏导,赴曲阜浸润传统文化。慢慢地,戾气被化解,明德知礼的种子开始萌芽。若无人伸手,这株幼苗或许早已在狂风中折断。

寒暑交替,张磊们的步履未曾停歇。“暖心饭”的热气氤氲,驱散孤寂;集体活动的暖流(孟庙游学感悟圣贤、消防队体验勇气、田间地头触摸生机),悄然打开封闭的心扉。篝火晚会上跳跃的火光映照着孩子们的笑靥,防溺水课堂上专注的眼神闪烁着求知的渴望,剪纸活动中笨拙却无比认真的小手裁剪着对美好的想象……这些细碎的光点,如同涓涓暖流,无声地滋润着干涸的心田,让他们在集体的怀抱中,寻回了失落已久的归属与阳光。他们,是真正的“报春者”。


春之恒:咬定青山不放松


谁把春来报?

是张磊俯身时,指尖拭去孤儿脸颊未干的泪痕。

是志愿者深夜疾驰的车轮,碾碎寒雾,奔赴某个迷失的坐标。

是雷锋展览馆里,小宣讲员们尚带稚气却字字铿锵的童音,讲述着跨越时空的奉献。

……

正是这无数平凡的“报春者”,以凡躯行义举,将雷锋精神的暖流,从抽象的符号,化作了孟子故里生生不息的人间春色。他们如同古老的柳枝,在春风的召唤下,将自身萌发的新绿,慷慨地分予那些仍在料峭中的枝桠。

当被问及何以至此,张磊只是报以那惯常的温煦微笑,话语朴素却如金石:“青春是美丽的。它可以平庸滑过,也可以迸发英勇的火光;可以在虚度中懊悔,也可以用坚实的脚印,走向壮丽的远方。”

谁把春来报?是无数个“张磊”选择了做那滴水,去滋润一寸干裂的土地;做那线光,去刺破一分沉重的黑暗;做那粒粮,去哺育一个饥饿的生命;做那颗最小的螺丝钉,在生活的岗位上,拧紧一份不可或缺的温暖与坚守。他们以“报春”的姿态,毅然走进他人的寒冬。

于是,邹鲁大地上的“春天”,便不再仅仅是四时的更迭。它成为一种恒久的精神体温,由无数俯身的背影、伸出的援手、点燃的心灯、无声的守护,日复一日地传递、叠加、升温。这体温,便是孟子故里最深沉、最恒久、也最动人的心跳。谁持暖意报春色,散作人间无尽灯。

作者李兴甲简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协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西北文艺》《中国文化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和《山东散文家精短作品选》。曾获青未了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征文奖、山东省见义勇为征文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