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报告文学」陶成桥 ‖ 以“运河之脊”与“运河之都”为坐标: 建设济宁大运河文化带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5-06-30      分享到:


以“运河之脊”与“运河之都”为坐标:

建设济宁大运河文化带

陶成桥

摘  要 

本文聚焦济宁“运河之都”与“运河之脊”南旺枢纽工程,深入剖析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通过梳理济宁在大运河发展历程中的核心地位,挖掘其水利工程智慧、商贸文化底蕴及民俗特色,提出系统性建设方案。包括强化遗址保护与数字化展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等,旨在为济宁打造大运河文化高地、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引言 

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节点,凭借“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与“运河之脊”南旺枢纽工程的独特地位,成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核心样本。南旺枢纽工程以其精妙的水利设计解决了运河水脊难题,保障漕运畅通数百年;而济宁依托运河形成的商贸繁荣、文化交融格局,使其在元明清时期成为调控漕运的行政与军事中心。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济宁“运河之都”与“运河之脊”的价值,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

 二、“运河之脊”南旺枢纽工程的历史成就与现代启示

 2.1 南旺枢纽工程的技术创新与历史意义

 南旺枢纽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在庙堂之上的明代工部尚书宋礼与在江湖之中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共同努力下,创造性地采用“筑坝引水、分水济运”策略: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截大汶河水,经小汶河引至南旺制高点;通过“鱼嘴”分水口实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精准分流,并配套水柜、节制闸群调节水量。这一工程解决了大运河穿越“水脊”的技术难题,保障了明清两代500余年漕运畅通,推动了南北物资流通与文化交流,被称为“17世纪前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在技术层面,其利用自然地形、动态调节水资源的理念,为现代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在文化层面,南旺枢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彰显民族智慧、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生态层面,工程中“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为当代大运河生态修复提供启示。

 三、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特质与历史地位

 3.1 政治与军事中心地位 

济宁地处运河中段,因“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战略位置,成为元明清三朝治运、司运的核心枢纽。河道总督衙门驻设济宁长达500年,历经188任河道总督,是全国最高运河管理机构所在地。这一特殊地位使济宁成为调控漕运、维护运河安全的行政与军事中心,见证了古代国家治理与运河发展的紧密关联。

 3.2 商贸与文化交融格局 

运河的繁荣带动济宁形成“百业云集、万商辐辏”的商贸盛况,济宁港成为“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重要物流枢纽。同时,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独特的运河文化生态:南阳古镇保存着完整的运河水乡风貌,竹竿巷汇聚鲁锦、剪纸等非遗技艺,运河梆子、微山湖渔歌等民俗艺术彰显地方特色。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济宁“运河之都”的深厚底蕴。 

四、以“运河之脊”与“运河之都”为核心的济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径

 4.1 构建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体系 

推进南旺枢纽遗址公园建设,完善分水龙王庙、邢通斗门等遗产点的保护展示。一方面,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违章建筑和垃圾,恢复遗址的原始风貌;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保护围栏和标识牌,明确遗址的范围和保护要求,防止游客随意触摸和破坏。利用三维扫描、VR技术还原工程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在遗址公园内设置VR体验区,游客可以戴上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南旺枢纽工程的建设过程和运行原理;开发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

 建立济宁运河文化数字数据库,整合河道总督衙门旧址、南阳古镇等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文化遗产的全景展示与互动传播。邀请专业的数字化团队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采集,包括建筑外观、内部结构、文物展品等,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存入数据库。利用3D建模、全景展示等技术,在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专门的展示页面,让全球用户都能通过网络欣赏到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设置互动功能,如在线留言、问答、投票等,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4.2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以“运河之脊探秘”“水上古镇风情”为主题,串联南旺枢纽、南阳古镇、济宁老城等景点,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根据不同景点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合理安排游览顺序和时间,确保游客能够充分领略到运河文化的魅力。例如,上午参观南旺枢纽遗址公园,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下午前往南阳古镇,感受水乡古镇的宁静与古朴;晚上回到济宁老城,体验运河畔的夜景和民俗文化。为每条旅游线路配备专业的导游人员,导游不仅要熟悉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为游客提供生动有趣的讲解和贴心周到的服务。

 开发运河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将南旺分水技术、河道总督文化转化为IP形象;打造实景演出《运河记忆》,以演艺形式重现济宁漕运历史。与专业的文创设计公司合作,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如文具、饰品、玩具、家居用品等,将运河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销售,提高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对于实景演出《运河记忆》,邀请知名的导演和编剧团队进行创作,精心编排舞蹈、音乐、杂技等表演形式,运用高科技舞台设备,打造震撼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在演出场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在运河畔的露天剧场或历史建筑内进行,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推动“运河 + 乡村振兴”,发展微山湖渔家民宿、运河农耕体验等业态。鼓励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渔家民宿,政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居民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对民宿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融入运河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住宿环境。开发运河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到农田耕种、采摘、捕鱼等活动中,亲身体验运河沿岸的乡村生活和农耕文化。可以设置农耕文化博物馆,展示传统的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具,让游客了解运河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

 4.3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与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合作,联合申报文化项目、共推旅游产品,实现客源互享。建立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合作事宜。在文化项目申报方面,整合各方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等,提高项目的申报成功率。在旅游产品推广方面,共同制作宣传资料和宣传片,在国内外旅游市场进行联合推广。同时,推出跨区域的旅游套票,游客可以凭借一张套票游览多个城市的景点,方便游客出行,促进客源互享。

 建立鲁南运河经济带协同发展联盟,在物流运输、文化产业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加强鲁南地区各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建设连接各城市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运河航道,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在文化产业方面,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例如,联合举办文化艺术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济宁运河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国际学术论坛、文化展览提升济宁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济宁运河文化代表团赴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举办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国外举办济宁运河文化展览,展示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图片、文物复制品、文创产品等,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济宁运河文化的魅力。同时,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文化项目,提升济宁运河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创新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开设“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将南旺枢纽工程原理、济宁运河历史纳入教学内容。组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通过故事、漫画、游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南旺枢纽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科学原理,以及济宁运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文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开展“运河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如运河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运河文化研究,设立大运河文化创新实验室。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运河文化研究的投入。在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运河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大运河文化创新实验室要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探索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

 利用竹竿巷、东塔寺、老运河、太白楼、声远楼、运河总督衙门遗址集群,打造济宁运河文化一条街、把十五个县、市、区的特色小吃、非遗产品、旅游产品、书画作品、特色农产品等,集中在一起,分门别类建立展示体验店铺,形成特色小吃街、非遗产品街、农产品街、文化艺术街,长年经营展示。利用五一、十一、春节、中秋节举办运河大集、运河文化节、南旺水利技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培育文化传承的社会土壤。运河文化节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如文艺演出、民俗展览、非遗展示、美食节、诗词书画展,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与。南旺水利技术研讨会要邀请国内外水利专家、历史学者等共同探讨南旺枢纽工程的技术成就和历史意义,以及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启示。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参与到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五、结论 

济宁“运河之都”与“运河之脊”南旺枢纽工程,是大运河文化的璀璨明珠。通过系统性的保护与创新性的开发,既能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又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济宁应持续深化对“运河之脊”与“运河之都”的研究与实践,将其打造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济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