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侯子君 ‖胡辣汤

来源:本站    作者:侯子君    时间:2025-09-23      分享到:


如果说方言是耳朵上乡韵,那故乡的风味小吃就是舌尖上乡情。但我对胡辣汤一直念念不忘,这就是儿时留在舌尖上的记忆。凡是让人念念不忘小吃的一定是吃过,而又不是家常便饭。

胡辣汤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一道风味早点。传统的早点一般就是胡辣汤、粥、油条、水煎包、豆腐脑之类。在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上个世纪90年代前鲁西南农村是不吃早点的。我国在宋朝之前就吃两顿饭,称朝食和哺食,吃晚饭或者宵夜是宋朝才开始有的事。《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灭此而朝食”。《资治通鉴.唐纪》“哺食,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早饭一般在8点钟左右吃。所以一般家家也就不吃胡辣汤、油条之类的早点。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鲁西南农村喝胡辣汤只有一种情况。我家如是。大凡别人家也差不多。

仲春时节,这时农田里的活还不太多,勤劳的母亲要织布了。织布,先要将一冬纺下的棉纱经过浆制这道工艺。也是将棉线完全浸泡在稀薄的浆糊中,以提高棉线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使其更适应后来的工艺步骤。而浆制棉线用的浆糊是淀粉加水和得。而淀粉是把普通小麦面粉中的面筋洗出来才能得到的东西。含面筋的面粉浆制棉线容易起皱且难以熨烫,主要原因是面筋的黏性和弹性特性导致布料结构不稳定。 ‌这样浆线过程中的副产品--面筋这出场了。这对这种“工业废料”节俭的母亲当然不能扔掉,而这种“工业废料”恰恰是做胡辣汤必不可少的原料。每当家里需要浆线了,就意味着全家要喝胡辣汤了。因平时娘是不会做这种费时费物的饭的,白面平时也不大吃。。

纺线、浆线的工艺咱不说,单单就做辣汤吧。做辣汤的第一关键步骤是洗面筋,鲁西南叫搦面筋。搦面筋有一定技术含量。娘先和好一块和平时做面条一样面块,饧上一会儿,这样搦出来的面筋更多,得到的粉子也更纯。搦面筋不能太用力,要慢慢地在水里的洗,不然面筋就和淀粉一样被搦掉了,中间还要多次换水,最后再洗,水也是清的,说明里面筋里已经没有淀粉了,洗好的面筋要泡在水里。

开始烧汤了。锅里的水是洗面筋的水,里面还有一定含量的淀粉。只有用洗面筋的水烧出里的辣汤才更有味道。锅烧至七八成开,把面筋搦成薄片状,穿在擀面轴子上,快速在热水锅里旋转,这样做,面筋为会细如线。然后放上春节前买的、洗净、蒸熟、晾干、提前半天泡好的海带,撒上花生碎。烧开,再倒入一些浆线用不了的淀粉,放入盐、姜、少许胡辣,烧开。一锅辣汤就做好了。喝的时候再淋上半汤匙香醋。这就是我喜欢的美味。 

因浆线的时间不多,所以因此而喝胡辣汤的时候也不多。另一种是喝辣汤的机会是赶集、赶会、进城。鲁西南好像都这么说,赶会听戏吃包子喝辣汤去。而实际上赶会吃包子喝辣汤的机会更少。一般人家会场离家也就是十里地左右,所以是不会舍得在会上喝辣汤、吃包子的,否则别人会说,这人真不会过日子。除非那些有一些岁数的老人“老戏迷”,在会上听戏,上午听完下午听,不回家,在会上吃包子、喝胡辣汤,或者赶会做生意的,不能在家吃早饭。不过这样的人也不多。那时家家都不富裕,谁会花上一两块钱。再说听戏还要花上伍毛钱。那些资深年老戏迷,听上一场戏,过过瘾,赶紧回家。

《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汴梁(今天开封)有糊辣羹,据说是胡辣汤的起源。也就是在肉羹里加醋和香辛料,喝了发汗。据说辣汤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河南,有的说是开封、有的是周口西华县逍遥镇等等。河南辣汤已走向全国。经查阅,不管是开封、还是周口、抑或是舞阳,都是酱色、大料味浓郁。在泰安喝过挂河南逍遥镇招牌的河南辣汤,与小时喝过的辣汤大相径庭。河南号称打造中国人的橱房,在商场买得河南产真空包装的辣汤料包,回家自己冲泡的辣汤。现在早点铺子里的辣汤,没有面筋。在网上查阅到的徐州辣汤。抖音上安徽萧县黄口卖的油茶,做法与配料与儿时喝过的辣汤差不多,但放入了大量猪油,没有喝过,不知好不好,那老大爷也做了真空包装。现在兖州的早点 辣汤大多是烧我们说的咸汤的做法,下的都面粉而不是淀粉,也没有面筋,口味迥异。

在聊城上学期间,学校门口有一家辣汤早点,放的不是胡椒,一瓶辣椒油放上桌上,随自己口味添加,后来同学聚会。都说再吃一下聊城小吃。“喝胡辣,吃瓜打”。实在想不出当时还有这种说法。

为喝一碗辣汤,曾早起远赴五十公里,结果还是晚了,说是早上6:30开始卖,7:00已卖光。说是传统老味,不知是真是假。我曾自己做过三次胡辣汤,一次成功,两次不太成功。要么是面筋做的不好,要么是太稠。需继续努力。

关于胡辣汤的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