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微风 ‖ 寻访灵水村: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文脉

来源:本站    作者:微风    时间:2025-09-06      分享到:


城市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正午的强光,蝉鸣被切割成碎片,混在地铁呼啸的风声里。我总在这样的时刻想起那些藏在山褶皱里的村落——它们该是把时光酿成了陈酒,连空气里都飘着沉淀后的醇香。于是便有了这场灵水村之行。

车过燕山余脉,柏油路渐渐变成碎石铺就的小径。最先撞入眼帘的是村口那座牌坊,"灵水举人村"五个大字被风雨磨得温润,檐角垂下的铜铃在风里轻晃,一声一声,像是在数算过往的年月。脚下的石板路凹凸不平,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路面织出斑驳的网,远处山丘像位沉默的老者,望着三三两两缓步的行人,构成的画面竟与明清画册里的村落图卷重叠。同行的老人说,这村子汉代就有了,村后的灵泉禅寺,是北京最早的佛寺之一,香火曾旺过千年。

转过牌坊,一组组铜像突然撞进视线。最前的少年正伏案疾书,眉头拧成个结,手里的毛笔悬在半空,仿佛正与某个难句较劲;中间的铜像前摆着简易行囊,书生背着包袱望向远方,眼里有忐忑更有憧憬;最后的则是披红戴花的举人,被乡邻簇拥着,脸上的笑意要溢出来似的。"这是咱村的骄傲。"卖山楂汁的大姐笑着搭话,"前后出了22个举人、2个进士呢,老辈人都说,是这灵水滋养出的文气。"她指着铜像旁的石碑,上面刻着历代举人的名录,阳光照在碑上,那些名字仿佛活了过来,耳边竟似响起《中举了》的欢呼,锣鼓声从明清的街巷里一路传到今天。

沿着石板路往深处走,青瓦白墙的老屋错落着,红墙在绿树间偶尔露出一角,像水墨画里特意点染的朱砂。村中心有片小湖,木制凉亭探在水边,阳光洒在湖面上,碎金似的波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一位白发老人正给孩子讲凉亭的来历:"这亭叫'魁星亭',当年举人们中榜后,都要在这儿摆酒谢乡亲。"孩子指着亭柱上"峰奇水秀"的牌匾,奶声奶气地念,老人笑着纠正,声音混在鸟鸣里,格外清亮。石墙根下,几位村民坐着小马扎择菜,说的是带着京腔的方言,话题从今年的收成转到刚过去的高考,古今的读书事,原来从未断过。

穿巷而过时,撞见个戴草帽的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踩着石板路蹦蹦跳跳,身后跟着举着相机的父母。"慢点跑,别碰着墙。"母亲的叮嘱里满是笑意。墙角的牵牛花顺着石缝往上爬,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小女孩伸手去够,影子落在斑驳的墙面上,像幅动态的剪影画。不远处,几位中年人正对着老屋的雕花窗棂拍照,他们是从城里回村探亲的,说每次回来都觉得心能静下来。是啊,在这里,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在生活里的气息——老人讲的故事是活的,孩子踩过的石板是活的,就连墙角的青苔,都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离开时已近黄昏,夕阳把牌坊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这座古村,突然明白它为何能被称为"灵气之地":这里的文气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死气,而是能让孩子自由奔跑、让成年人找回初心的活水流淌。城市的喧嚣还在远方等着,但此刻,我的心里已装满了灵水村的阳光与风声——那些关于文脉的传承,关于宁静的真谛,原来就藏在这时光的褶皱里,等着每个愿意慢下来的人,去轻轻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