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诗」微风 ‖ 汶水新声

来源:本站    作者:微风    时间:2025-08-25      分享到:


清晨的露水还悬在古槐叶尖时,菜农老张已蹲在田埂边。他粗糙的指节攥着半截铅笔,在皱巴巴的烟盒纸上涂写——“麦浪翻成平仄句,锄头犁出对仗痕”。裤脚沾着隔夜的泥点子未掸净,却迫不及待举起手机对准新挂的鎏金匾额。闪光灯亮起的刹那,墨汁与露水在镜头里交融成珠,像极了千年前孔子抚琴讲学时落在竹简上的晨曦。

宝相寺的钟声依旧沿着汶水蜿蜒而来,撞碎了河面的薄雾。这声音曾惊醒过运河边的驿卒,如今又叩响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穿汉服的孩童举着平板诵读《诗经》,指尖划过的不是泛黄书页,而是跳动的数字诗笺;光伏板阵列间,有人正将电流波动谱成五言绝句,让阳光在硅晶片上流淌成韵脚。揭牌仪式的红绸落下时,我看见历史的褶皱被轻轻抚平——那些沉睡在碑刻里的诗魂,此刻正从手机屏幕深处探出头来,与抖音直播间里的即兴创作撞了个满怀。

孔子说“逝者如斯”,而今天的核酸队列里飘出的却是新填的词牌。穿防护服的大白手持棉签,竟也能随口吟出“拭去浮尘见本真”的妙句。墨香混着消毒水的清冽,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织就一张奇异的网,网住过往与当下的所有声响:既有老人用方言吟诵的老调,也有少年用AI生成的未来派诗行。诗稿堆叠如晒场上饱满的稻谷,每一粒都裹着泥土的芬芳和键盘敲击的节奏。

当暮色浸透汶水,月光便顺着波纹铺展成长长的诗行。老张把刚收获的诗句发进家族群,对话框瞬间开出满屏的菊花;少女将白天写的情诗投进漂流瓶,任其随着水流漂向未知的远方。古槐树下的新碑悄然生长,根系穿透混凝土直抵岩层深处,那里埋藏着更古老的陶片残文。此刻无人在意体裁是否合规,只觉心跳与平仄同频共振,呼吸共山河起承转合。

《槐影诗澜》

文//微风

古槐垂荫覆琼筵,荧幕流光映玉笺。

钟渡云涛惊宿鸟,汶波载月入诗篇。


《摄火吟》

诗//微风

晨曦破牖射青冥,笔阵横开照眼明。

莫道镜头非剑胆,一框诗火耀文星。


《贺汶上诗学会成立感怀》

文//微风

万古汶流绕故城,秋钟再响圣贤声。

四尚书骨犹铮铮,五百年来剑自鸣。

漫卷诗书承涕泪,终驱瘴雾见清明。

诸君莫作雕虫叹,纸落风雷霹雳生。


《大宝相寺记》

作者//微风

晨钟撞碎雾色时,佛台已接住第一缕香。信众的鞋尖沾着露,像捧着未拆的经卷,一步一叩,把尘世的褶皱,铺展在青石板的凉意里。

西苑的云是流动的袈裟,漫过黛色山眉。东湖的月沉在波心,被风轻轻摇着,晃成一串念珠。殿堂里的佛,垂目看了千年——看香客把心事烧成灰,看烛火在供桌上结出灯花,看钟声漫过朱红门槛,在檐角的铜铃上打了个结,又悠悠散开。

塔后溪声带着禅意的凉,像老和尚捻动的佛珠,一颗一颗,数着落叶的归期。鸟雀在柏树上念经,字句落进青苔里,长出毛茸茸的禅。有人在花径徘徊,衣袂扫过玉兰花瓣,惊起的香,缠着他的影子,像菩萨悄悄递来的偈语。

 雨来的时候,柳丝便垂下绿的经幡。雾漫过石阶,苔藓在碑刻的字迹里发芽,把“慈悲”二字,润得愈发温润。斋堂的香漫过回廊,与莲台的烛烟相融,恍惚是千年前的僧众,正把素食的清欢,供在时光的案前。

桂香漫过幽径时,涧边的芰荷正擎着晓露。暮鼓响起,像一记轻叩,敲在每个人的心头——那些被俗事腌渍的烦忧,忽然就有了裂缝,漏进月光与禅音。

这寺,原是一幅活的丹青。观音的衣袂拂过处,和合的风漫过山门,让每个进来的人,都沾了些菩提的光。正如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的静,也如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悟,在这里,每一片叶、每一声钟,都是佛的低语,劝人在喧嚣里,寻一方心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