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孔伟建 ‖ 舜玉路40号 ——参加山东省第三十三届作家高级研讨班暨“请作家回家”活动散记

来源:本站    作者:孔伟建    时间:2025-04-30      分享到:


舜玉路40号

——参加山东省第三十三届作家高级研讨班暨“请作家回家”活动散记

梁山   孔伟建

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关注山东省作家协会,是在收到山东文学院发来的第三十三届作家高级研讨班的电子版录取通知书之后。之前,只是想想而已,省作协与我而言,一直是个殿堂般的存在,但我对此地却魂牵已久、神游已久。

一个地方之于一个人的关系,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也许已到过多次,甚至久居于此,却并没什么感觉。又或许虽从未到过,但在想象中乃至梦中,游历已久。这就是所谓的神游。

通知书上写明了报到地点和省作协具体地址——济南市市中区舜玉路40号,我开始按图索骥,在百度地图上搜寻这个地理坐标,在高德地图上丈量此地和我居住地之间的距离,150公里,近两个小时车程。我不打算自己驾车,我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训上,我提前约好了车。

接到通知书后,我就开始准备行李。我对迎接我的一切都充满想象,培训期间我会遇见什么人、遇见哪些作家、听到哪些文学大咖的精彩讲座、座谈会上会有哪些思想火花的碰撞。总之,一切都充满未知,充满新奇。

除了身份证和手机充电器外,我还带了一身换洗衣服,一双运动鞋,两本笔记本。每天的晨跑习惯不能因为培训间断,我知道培训方肯定会统一发放记录本,但我担心不够用,我要多准备点,尽可能多地记下大咖们的真知灼见。我还带了许久不用的充电宝,我想用手机把大咖们的精彩讲座全程录下来,回来慢慢整理、慢慢消化。

2024年,我51岁。这年年末,我收到了获批2024年度新入省作协会员的喜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这一喜讯让我觉得这一年以及之前的许多年都没有虚度。

我看到省作协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新当选的省作协会员名单,那上面有我的名字,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把那个公告链接收藏在我的手机里。同时,还打印了一份纸质版保存在书橱里,和我的市作协会员证书放在一起。

我的一些文友知道消息后,打电话或发微信向我表示祝贺,说我努力多年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加入省作协虽然不能过多地说明什么,但至少是一份肯定、鼓励与鞭策。

我想到了填写过的那些项目繁多的电子表格,整理过的打印出来的曾发表的那些东西,以及将所需材料寄往省作协后焦急等待的那些忐忑日子。我想到了那些遥远的手写稿子然后邮寄到报刊编辑部的难忘岁月,想到了电脑普及、网络发达给一个写作者带来的便捷,想到了很多曾刊发过我文章的那些素未谋面的编辑老师。

年复一年的阅读和写作让我从既可深入生活又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那种感觉妙不可言。文学给了我忠实记录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很多过去的日子都可在我写的文字中找到印痕。我想,写作的最大意义之一无非是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我活过。

加入省作协不久,为方便会员交流,市作协专门专门组建了2024年度加入省作协会员群。缴纳会费后,我就开始等待神圣的作协证的发放。美中不足的是,直至去高研班报到之前,还没收到朝思暮想的会员证。

报到前一天下午,培训班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核实信息,问我是哪一年加入的省作协。我说明入会时间后,接着说我是一名刚入会不久的新兵,我无比珍视这样的学习机会,这是一种莫大的福分。

人间四月,满目芳菲。在省会济南最美的季节,来自全省各地的65名学员以文学的名义齐聚一堂,共度为期一周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安排想想都让人感动和沉醉。

我乘坐网约车于报到的当天下午三点来到玉函路华国宾馆,拿着身份证办理完入住手续,服务员说我是最先报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有优先选择房间的权利。我看了看参训名单,跟来自市作协的一位朋友被安排在了四楼一个不临街的标间。

我问服务员省作协在哪里,距离这里多远,她热情地给我指点,说出宾馆右转直行至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左拐一百米即是,步行不到5分钟。

我不顾旅途疲惫,把行李放在房间里,一个人朝着梦中无数次光临的省作协走去。四月的阳光下,我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终于来到舜玉路40号。我知道这次不是在梦中,也不是幻觉,醒目的标识牌,院里盛放的紫色桐花,周围行人的絮语,还有山东文学馆的巨大建筑都在提醒着我。

舜玉路比起玉函路来,窄了许多,偏僻了些,因此也安静了许多,仿佛隐藏了城市的幽深,慢慢形成了城市的另一种纹路,省作协就坐落在这条路上。或许,这正跟她的气质相契合。

比起那些早早加入省作协的早慧者,在我生命的年轮上,我来到这里已经很晚了。

有门卫在,我没敢走进院子里,我虔诚地拿起手机,尽可能多地将院子里的东西记录下来。我站在大门口,让一个年轻的市民帮我拍了几张照片,那个小伙子很热情,说你看看效果不好的话再拍。

下午,光线正好,温度宜人。陆续有人来这里打卡,一看就知道是高研班同学。我看见他们眼里散发出来的光芒,在青春的、中年的眼眸里。彼此寒暄,通报姓名,惊觉平日里那些常在报刊上看到的名字,今天终于见了本尊。能在春天里相逢,真是莫大的缘分。于是,相见甚欢,合影留念。

当我坐在省作协会议室聚精会神地聆听文学大咖的讲座时,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我又有了同桌、前后位,有了负责管理的班主任、班长和小组长,他们说着并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和亲切的家乡话,生动了这方文学殿堂,沸腾了泉城济南。或许,你很难界定他们的多重身份,但此刻,他们都是作家。不同的人生阅历,各异的写作领域,正所谓百花齐放。

《当代》主编徐晨阳、《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散文 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万松浦》杂志副主编杨智、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诗刊》副主编王冰、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从新强分别作了精彩讲座,期间,还举办了著名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新书分享会,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教授们的妙语连珠,课堂上的精彩互动,无异于一场场文学的饕餮盛宴,让我大呼过瘾,意犹未尽。更加坚定了我沿着文学之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决心,我要把自己经历过、听说过或目睹过的那些人间切片写出来,唯有写,才能对抗人生的空虚。尽管我知道自己能力所限,写不出什么鸿篇巨制。但我坚信:只要深入生活,就能有所发现。只要动笔写作,就有无限可能。

写作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便可表达,比如现在时兴的素人写作。写作,其实就是记录生活,记录人生。那些无数普通人带来的关于生活的前沿叙事,不正是时代发展的鲜活证物么?

课余时间,我认真倾听参训作家们分享的创作故事,那些灵感的闪现、情感的涌动、思想的碰撞,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灵魂。他们讲述着自己的经历,那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文学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心中有爱,笔下有情,每个人都可成为生活的作家,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之美。写作不是炫耀,只要尽力去写,能写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吧。

如果说文学是一颗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璀璨明珠,那么作家,便是这颗明珠的守护者与创造者。

培训班开班式上,有一项别出心裁的安排,参加活动的省作协和省文学院的领导为参训的部分作家代表颁发“请作家回家”纪念牌,我有幸忝列其中,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我走上主席台,郑重接过那块沉甸甸的制作精美的纪念牌,牌上郑重记录着我的姓名、入会时间、截至发牌时入会多久、还有来自省作协的美好期许与祝愿。我一遍遍地看着、抚摸着这方纪念牌,感觉不仅是一份荣誉、一份纪念,更是一份责任,一份鼓励,一种鞭策。

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2025年4月15日,是我加入省作协的第107天纪念日。它提醒我,不管离家多久,永远不要忘记这一天是自己回家的日子,要珍惜与作家们交流的机会,用心去聆听、去感悟。要努力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魅力。

让文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诗意。“请作家回家”,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承载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尊重,是对作家们辛勤耕耘的最好回馈。

在舜玉路40号,在作家们的共同家园,我有幸获颁这枚纪念牌,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段珍贵经历。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去追寻文学的脚步,感受文字的力量,传承文化的火种,让文学之花在心中永远绽放。

置身于山东文学馆,面对一部部作品、一件件藏品、一帧帧图片、一尊尊塑像,会被淹没在很多栩栩如生的故事之中。关于作家、关于作品、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因缘际会....

我在著名作家刘知侠生前使用过的一方书桌前驻足,出神。在这方他曾经的战场和灵魂栖息之地,我双手合十,在书桌旁留了个影。

这是一张看似非常普通的书桌,木质桌面,刻印着略显斑驳的纹理。笔墨台灯,静立在书桌右上角。书桌的每个角落,都似乎藏着故事,每个划痕都可能是灵感闪现瞬间留下的痕迹。

我想,那盏台灯一定陪伴了作家无数个日夜。寂静的夜晚,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沉睡之时,作家却在灯光下独自与文字为伴。灯光映照在他脸上,映照在书桌上,也映照在他的灵魂深处。我仿佛能感受到桌面上还残留着创作者的体温,空中似乎还弥漫着曾经的墨香,那盏台灯似乎还在等待作家归来。

正是在这张书桌前,诞生了《铁道游击队》等震撼人心的文字,时隔多年,那些文字依然如同星辰,照亮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我轻轻触摸着书桌,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作家曾在这张书桌上,用笔尖划过纸张,记录下内心的喜怒哀乐,描绘出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会因构思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会因选用某个词语而反复斟酌。这张书桌见证了他创作中的每个细节,见证了他如何在文字世界里披荆斩棘,如何用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故事。

我站在书桌前,久久不愿离去。它让我对写作充满敬畏,对文字充满热爱。高山仰止,我深知,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刘知侠先生的高度,但我愿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我会用笔尖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对世界的热爱。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写,总会有人感受到我的真诚。

从这一刻起,我的写作之路更加坚定。我会带着对刘知侠先生的敬意,带着对文字的热爱,继续在书桌前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不少著名作家的手稿及书信,汪曾祺、孔林、张炜、苗长水、刘玉堂、苗得雨、臧克家、李心田......

这些著名作家的手稿,承载着无尽智慧与情感。我站在这些珍贵手稿前,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对文字的敬畏,更有对作家灵魂深处的探寻。

手稿,是作家思想的最初痕迹。每一笔每一划,都带着创作者的体温与呼吸。那些或潦草或工整的字迹,充满灵动与个性,可窥见作家创作时的心境。或许是在灵感如泉涌的瞬间,笔尖在纸上飞快舞动,字迹歪斜却充满力量;或许是在反复斟酌推敲之时,字里行间满是修改痕迹,每个被划去的词、每句被重新排列的语序,都如同一场思想搏斗。这些手稿仿佛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得以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坚持。

站在手稿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与自己对话的声音。伟大作品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次自我质疑与肯定中逐渐成型。作家们在手稿中与灵魂对话,探讨人性善恶、社会冷暖、宇宙奥秘。他们在文字世界里独自前行,用笔尖丈量思想深度与广度。作为后来者,我通过这些手稿,得以聆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感受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何其有幸。

一件件珍贵手稿,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创作,更是时代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缩影,承载着时代印记。从纸张质地、书写工具,到文字中蕴含的观念与情感,无不透露出时代气息。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手稿如同一个个坐标,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让后来者得以回溯过去,了解不同年代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感受时代脉搏与变迁。

这些手稿不经任何修饰与包装,直接将作家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是作家与读者之间最纯粹的纽带。我站在手稿前,与文字如此近距离接触,仿佛与作家灵魂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这种对话如此真实,如此震撼人心,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与文学的魅力。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济南号”飞机在济南上空因飞机失事坠落,一代风流才子就此殒命泉城。

九十多年后的这个春日,在山东文学馆,我看到了馆内一方玻璃罩内的一件文物,一块当年徐志摩遇难飞机上的机舱隔板。它静默着,等待着一拨又一拨前来观瞻的人流,聆听着关于这位风流才子的永世传奇。

这是飞机的一部分,是徐志摩最后时刻所在机舱的某个零件。我透过玻璃窗凝视着那块隔板,用手指轻轻抚过旁边展板上那些文字,仿佛能触摸到依然震动的历史脉搏。

9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场震惊文坛的空难,早已被时间冲刷得只剩下一段文字和这块机舱隔板。

据介绍,当年飞机失事的那片山坡并不陡峭,甚至称得上平缓,很难想象一架飞机会在那里坠毁。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一场建筑艺术讲座,不顾天气恶劣执意登机,最终永远留在了这片他并不熟悉的土地上。

我站在隔板前,想象着当年那些闻讯赶来的文人朋友胡适、梁思成、林徽因等面对这片烧焦山坡时的心情。特别是林徽因,她让丈夫梁思成带回一块飞机残骸,一直挂在卧室墙上,直到去世。

徐志摩生前最后一首诗《云游》中写道:“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命运给了他诗意的预言,却以最残酷的方式应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声念着,声音消散在人流中。徐志摩确实走得突然,像他诗中写的那样不带走一片云彩,却为现代文学留下了的诗歌瑰宝。

我想起徐志摩在《想飞》中写的话:“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他的确掷下了沉重的皮囊,却以最激烈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飞翔。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三十六岁,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却耀眼。

这个春日,我站在他生命终结的地方,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沉重,而是生命的轻盈与诗歌的永恒。正如他在《偶然》中写的那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今天,我与他在历史长河中相逢,然后继续前行。

这个春天,我因为在舜玉路40号度过无比美好与充实的一周,因为一次心灵意义上的回家,而变得终生难忘和意义非凡。

为圆梦文学,我走过漫长的路。这条路总是这样提醒我:有些抵达,原是要慢慢走才见得到风景。

多年来,是阅读和写作,让我在忙碌之余,找到片刻宁静与自由;也让我因这份坚持与热爱,而变得更加温厚与理智。这不仅是一种自我充电方式,更是心灵的深度滋养。

我坚信,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什么人和事打动我,唤起我写作的欲望。坚持写作的动力源于努力写出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并通过写作更加了解自我和世界。而文字,终将绽开在热爱她的人的眉眼间,盛开在心田里,陪伴着时光流淌,化作风轻云淡的岁月。

那么,舜玉路40号,就此别过吧。我将乘着一身春风酒意,快活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