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德居 ‖ 麦苗青青悯农耕

来源:本站    作者:马德居    时间:2025-04-29      分享到:

乙巳年三月初三(公元二零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据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微风轻拂,桃梨花香。我和老伴曹爱珠搭乘出租车返回故乡,沿途麦苗青青,绿柳花红。出租车司机小卉,是一位善良、大方、美丽的姑娘。我和老伴每次返乡、回县,每次外出去济宁、曲阜东站,或者是从外地返回嘉祥,都是小卉姑娘接送。多年了,相互了解,亲如家人。一路上,见景说景,惬意非常。

多年来,我和老伴都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情画意中回故乡住一段时间。一是为了清明节祭祖,缅怀父母养育之恩,赓续孝道民风。二是重温乡情,体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情乡韵。三是到广袤的原野赏春踏青,把自己植身于大自然之中,尽情的享受着春的美好,沐浴着春的希望。我这次回到故乡,看到了梨白桃红、水清柳绿,也曾在麦田踏青、杏园赏春。同时,也在麦苗青青的广阔田野里,看到了农夫的辛苦,感觉到了农民的辛勤,体察了农人的辛酸……。

自从今年“龙抬头”那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喜雨以后,一个多月了,鲁西南大地再也没有见过一丝雨滴。俗话说“麦收八(月)十(月)三(月)场雨”。“三月雨,麦立起”。清明时节干旱无雨,正在拔节生长的麦苗就像断奶的婴儿,仰面朝天呼唤着苍天的恩赐。可是,上苍好像故意刁难一般,仍然是艳阳高照。无奈,在土坷垃里种粮食的农民开始忙乎了。浇地,就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

这几天,我每天早上都沿着我村生产路向十里大洼去麦田里转转。在这绿色的广袤田野里,每天都看到我村村民张正坤、冷唤玲夫妇(种粮大户,承租土地二百多亩)披星戴月连轴转,挥汗如雨在麦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在家做好饭,提着瓦罐送到田间。手捧饭罐递儿手,儿子感恩泪滴衫。这情这景,令我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老母送饭到田间”的情景时时在脑海里闪烁。随有七言绝句一首:

诗曰:

繁星点点耀春兰,

月下农夫步垅丸。

汗水浸泡粗布衣,

娘提罐饭供儿餐。

老母亲拖着带病之身,为披星戴月在田间耕作的儿子、儿媳做饭送餐,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亲情关怀,更重要的是彰显出一种桑梓农耕的传统文化。说老实话,这样的亲情关怀与传统文化,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了。

麦苗青青话农耕,在历史上曾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悲喜故事。在我童年时期,经常在月光下听奶奶辈的老人们讲故事,其中就有老母田间给儿送饭的悲剧故事。说的是有一个男儿对老母非打即骂,不孝之名人人皆知。有一次下田路上,看到了乌鸦反哺的情景,突然良心发现,发誓痛改前非,孝敬老母。时至中午,远远看到其母提着饭罐前来送饭。为表孝心,放下锄头跑去迎接。其母长期受虐待,以为儿子又要打她,便一头撞死在路边的一棵歪脖子树上……。

还有一则故事更是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说的是朱元璋做了皇帝,穷伙计们见面时总是说他们在年轻时如何一起逃荒要饭、受雇扛活、受苦受难的往事,朱皇不耐烦,便把这些儿时伙伴杀了。有一个穷伙计很聪明,想起来与朱元璋一起在麦田锄地,午饭时东家送的饭是一瓦罐黄豆汤。不小心瓦罐摔坏了,只好用手把黄豆拾起来吃。见到朱皇便说道:皇上是否记得,我们曾经骑着青鬃马(两腿分在麦苗边),拿着钩镰枪(农具,锄头),打破罐州城(盛饭的瓦罐子摔坏了),捉住豆将军(用手拾起来黄豆填进嘴里)。说的朱皇龙颜大悦,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被封了一个“县丞”。

广阔天地,有苦有累有悲伤。麦苗青青,有喜有乐有希望!故乡的麦田里,蕴含着数不清母子爱,桑梓情。再过一个多月,著名的十里大洼,必将呈现出十里麦香!“汗滴禾下土”,终将换来家家谷满仓!


——2025.04.06.(乙巳三月初九)于故乡农院叶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