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伟 ‖ 夏镇的缸贴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5-04-27      分享到:


在悠悠流淌的运河之畔,藏着一座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古镇——夏镇。这里有着“一河绕三城,三城有八景”的绝美风光,运河水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着这片土地,滋养出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夏镇的运河东岸,顺河街、一六街、三八街、月河圈、文昌街、盐当街和北田里集,几条街道纵横交错,与运河岸边特有的鱼骨状胡同相映成趣,宛如古镇的脉络,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烟火的气息。夏镇街数百年来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顺河的铁匠,箭道的网,古楼的菜市,文昌街的缝纫庄,典当就找山西帮。晋商的关帝庙,徽商的吕公堂,河南商会怀庆帮,夏镇的叶家大盐商。七十二座宅院七千亩田,周刘沈叶震一方。四大商帮汇两岸,运河名镇美名扬。”从这古老的谚语中,我们仿佛能看见昔日夏镇的繁华盛景。顺河街上传来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箭道街上渔民们整理着渔网,准备迎接下一次的丰收;古楼菜市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文昌街的缝纫庄里,银针穿梭,织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晋商、徽商、河南商会以及夏镇本地的商帮汇聚于此,关帝庙、吕公堂、怀庆帮会馆等建筑林立,彰显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而叶家大盐商等豪门望族,更是以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产业和繁盛的人文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古镇里,有一种美食,如同璀璨星河中最亮的那颗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就是夏镇街的缸贴。现在,缸贴已非夏镇所独有,在鲁南苏北一带,甚至连安徽都能寻得它的踪迹,然而,夏镇街的缸贴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韵味。这韵味,不仅藏在老面发酵的麦香里,更藏在古朴的烤制工艺中——每家缸贴店门前,都立着一口直径近一米的特制陶缸。缸体粗粝厚重,表面布满岁月熏烤的斑驳痕迹,下半截嵌进砖石垒砌的炉台,炉膛里常年燃着焦炭火,通红的炭块吞吐着金黄火苗,将缸壁烘得滚烫,仿佛一座沉默的岁月窑炉。

 制作夏镇缸贴,用的是老面头发面。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缸贴店的师傅们便开始忙碌起来。老面头在面盆中苏醒,与新鲜的面粉相互交融,经过师傅们有力的揉搓、耐心的等待,面团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韧性,空气中也弥漫起浓郁的麦香,那是阳光与土地的馈赠,是岁月沉淀的味道。

待面团发酵好,师傅们便开始施展他们的技艺。他们将面团分成大小不一的剂子,根据不同的需求,塑造出三种别具特色的缸贴。

第一种形似官员上朝的朝牌,又称笏板,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朝牌”。师傅们手法娴熟,将面剂子仔细地擀成薄如宣纸、长约尺余的窄条,边缘特意捏出微微上翘的弧度,宛如古代文臣手中的玉笏。随后,在表面均匀地撒上芝麻,那一颗颗饱满的芝麻,仿佛是镶嵌在朝牌上的宝石,为其增添了几分精致。准备烤制时,师傅抄起一把长柄铁铲,铲头裹着浸湿的粗布,利落地往滚烫的缸壁一抹,蒸腾的水汽瞬间带走残留的炭灰。紧接着,他手腕轻抖,将“朝牌”精准贴在距离缸口半米处的位置——那里温度适中,最适合慢烤出薄脆的口感。火苗在缸底跳跃,橘红色的热浪顺着弧形缸壁盘旋而上,不一会儿,“朝牌”表面泛起细密的金黄气泡,边缘渐渐蜷起,散发出焦香。

最大的一种缸贴形似犁铧,被称为“明犁”。师傅们将面剂子反复揉捏、塑形,使其呈现出犁铧的形状。在制作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在外面刷上一层糖稀。那琥珀色的糖稀,均匀地涂抹在“明犁”表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烤制“明犁”时,需先往炉膛添几块新焦炭,待火势凶猛、缸壁红得发亮,才将足有小臂长的“明犁”贴在缸壁下半部。高温让糖稀迅速焦化,发出“滋滋”的声响,空气中甜香四溢。师傅不时用铁钩拨弄炭火,调整火候,确保“明犁”两面受热均匀。出炉时,它通体油亮,边缘鼓起酥脆的焦糖壳,内里却依旧松软。

还有一种不大不小,形似牛舌,因此被叫做牛舌缸贴。制作这种缸贴,师傅们最是费力气。他们将面剂子反复折叠、按压,一层一层地塑造,每一下都倾注着心血。经过精心制作,牛舌缸贴变得层次分明,充满嚼劲,麦香也愈发浓郁。最后在正面刷上一层纯正的当地蜂蜜,洒满颗粒饱满的芝麻,然后放进炭火正旺的深缸里烘烤。师傅需精准把控火候,先用猛火定型,再转小火慢焙。烘烤时,蜂蜜在高温下逐渐收缩,将芝麻牢牢裹住,缸内不时飘出“噗噗”的爆响。当缸贴表面泛起诱人的琥珀色,师傅用铁铲轻轻一撬,带着热气的缸贴便应声脱落,层层酥皮在空气中微微颤动,香气勾得人食指大动。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微服私访南阳古镇的时候,被这牛舌缸贴的香味所吸引。那浓郁的麦香、淡淡的油盐香以及蜂蜜的甜香,混合在一起,随风飘散,钻进了乾隆皇帝的鼻子里。手下人赶紧买来,乾隆皇帝越嚼越香,龙颜大悦,还差人要了配方带回皇宫制作。从此,南阳古镇的缸贴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乾隆御饼”。

这三种缸贴,根据其形状、大小和制作工艺的不同,恰好满足了士农工商不同群体的味蕾的需求,甚至心理的需求。数百年来,它们在夏镇的大街小巷中流传,成为了古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漫步在夏镇的街头,随处可见售卖缸贴的店铺。清晨,店铺门口热气腾腾,师傅们揭开缸盖的瞬间,白雾裹挟着麦香喷涌而出,刚出炉的缸贴泛着油亮的光泽,在竹匾里堆成小山。老人们坐在店铺前的竹椅上,就着粗瓷大碗的米豆粥,慢悠悠地掰着缸贴;孩子们踮着脚扒在柜台上,眼巴巴望着师傅从缸里铲出还冒着热气的“牛舌”;上班族们行色匆匆,接过油纸包好的缸贴,咬下酥脆的一口,仿佛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这些美味的缸贴,如同那运河水一样,顺着悠悠的大运河流传蔓延开来。于是,苏北皖北一带也有了“朝牌”,就连小时候的老家郗山,也出现了牛舌头形状的“乾隆御饼”。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缸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每当家里来客或逢年过节,家长便会让我带着麦子去缸贴店里去换。走在去换缸贴的路上,远远就能看见店铺前大缸腾起的袅袅白烟,闻到随风飘来的焦香,馋得我三步并作两步。拿到还烫手的缸贴,我总忍不住撕下边缘最酥脆的一块塞进嘴里,那“咔嚓”一声的脆响,混着麦香、芝麻香,瞬间在口中散开,满足感油然而生。回到家,家长见了,也就是笑笑,那微笑是那么温和,一如春风,没有丝毫的责备。那缸贴的味道,不仅香在了嘴里,更香到了心灵深处,永远难忘,融进了浓浓的乡愁。

如今,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夏镇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然而,那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缸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古镇的味道,是游子心中的牵挂,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乡愁。每当想起夏镇的缸贴,那运河的波光便在眼前闪烁,古镇的烟火气息便扑面而来,儿时的记忆也如潮水般涌来。那三种形状各异的缸贴,不仅是美食,更是夏镇的文化符号,是运河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古镇的故事,传承着独特的风味,勾起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