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施波 ‖ 筝弦上的暖阳

来源:本站    作者:施波    时间:2025-04-27      分享到:

 

       每周三上午,老年大学古筝班的教室里,总会准时响起悠扬的琴声。这是古筝“高级”班,也就是长期学古筝的老同学的上课时间。  

       二楼的古筝室内,阳光照射进来,在古筝漆面上投下斑驳光影。在这个温暖的琴房里,我们弹《高山流水》,弹《渔舟唱晚》,也弹改编的流行曲。由于年龄偏大,我们的手指或许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灵活,但眼神里的专注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我们一遍遍地复习基本功后,老师再带领大家合几遍。记住!这不是练习,是享受。

       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比之前整齐多了。阳光在琴弦上跳跃,映照着同学们专注的面庞。他们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手上的老茧记录着练琴的艰辛,但此刻,所有人都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纯粹快乐中。付老师会停下来示范,其他人凑近看,发丝垂落琴侧,银白与乌黑相间。


筝弦上的挑战,岁月里的回响 

      这个学期,同学们要挑战的是古筝名曲《战台风》——它有九页曲谱,繁复的指法,快板如风,慢板似浪,对记忆力、指法技巧和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这曲子太难了!”刚拿到谱子时,我皱着眉头说,“俺这脑子,记不住啊。”于姐也笑着摇头:“手指头都僵了,怎么才能弹得这么快?”但甄姐只是轻轻拍了拍琴面,说:“怕什么?咱们又不是要去比赛,弹得开心就好。”  于是,这场“银发战台风”的征程,就这样开始了。

      慢练、拆解、重复练习,这是我们的“笨办法”。《战台风》的曲谱很长,快板段落要求手指快速轮拨,慢板则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于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记住整首曲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有自己的“笨办法”——慢练、拆解、重复。 勤快的吴红老妹把谱子分成小段,每天只练一小节再发微信群里,练熟了再往下接。她笑着说:“就像吃饭,一口一口来,总能吃完。”我的视力差就把谱子抄成大字版,贴在墙上,边看边弹。我心想眼睛花了,字小了看不清,但放大了,总能记住。  指法难?老师带领大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练。快板弹不快?那就先慢弹,再一点点加速。我们不追求完美,只求每天进步一点点。老师说:“弹琴不是考试,不用急,咱们有的是时间。”  


 琴声里的温暖,岁月里的陪伴 

      练琴的日子并不顺利。有时候某个段落怎么也弹不好,手指发僵,节奏混乱,甚至有人会懊恼地拍琴:“唉,老了,不中用了!”但每当这时,总有人会笑着轻轻拍拍肩膀:“别急,慢慢来。”  薛姐说:“我们这群老太太,聚在一起弹琴,其实不是为了弹得多好,而是图个开心。”是啊,在这个教室里,琴声不仅是音乐,更是我们彼此陪伴的见证。弹错了,大家一起笑;弹对了,大家一起鼓掌。我们用琴声对抗岁月的流逝,用指尖的温度温暖彼此的心。  

 

战台风,也是战岁月 

      《战台风》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曲子,它描绘了渔民与狂风巨浪搏斗的场景。而对于这群银发学生来说,我们“战”的不仅是曲谱上的音符,更是岁月带来的遗忘、僵硬和力不从心。或许我们弹得不够快,不够准,但琴声里的那份坚持,却比任何技巧都动人  。甄姐说:“弹这首曲子,就像在跟自己较劲。年轻时什么苦没吃过?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也点头感叹:“是啊,我们这把年纪,还能学新东西,多好啊!”

      老师在一小节一小节地教学。虽然我们弹出来的曲子中间有错音,有停顿,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是一群不服老的灵魂在筝弦上写下的宣言——  “年龄只是数字,热爱才是永恒。”这些银发学生或许永远成不了演奏家,但我们在琴弦上找回的快乐,比任何掌声都珍贵。用琴声告诉世界:学习,永远不会太晚;梦想,永远不会老去。

      有些旋律,不在指尖,而在心头;有些青春,不在年岁,而在弦上,所以弦动,心动。二十一根弦上,流淌的何止是音符。那些错过的,飘远的,遗忘的,珍藏的,都在指尖一拨一挑间,化作夕阳里袅袅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