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董华 ‖ 春之动
不惑之年后,晨练成了我生活的必修课。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城北的小树林,然后从小树林跑到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天依然如此。
虽然已到二月中旬,树林依然流淌着冬日的寒意,一棵棵枯树直挺挺地立在地上,像僵硬的木桩,木桩上面是疏朗的枝杈,枝杈交错处,可以看到黑乎乎鸟巢,估计也是鸟去巢空了。风几乎无视树的存在,吹在脸上、手上,冷飕飕的,丝毫没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
我像往常一样先踢腿,扭腰,然后做俯卧撑。对于年过半百的我来说,做俯卧撑无疑是最困难的。我趴在地上,用双手费力地支撑着地面,努力地牵引着发福的身体上下起伏……随着身体的起伏,眼睛无限地贴近地面。无意中,我突然发现在近在咫尺的黄土地上,竟然有一抹嫩黄。我知道这一抹嫩黄是草的嫩芽,此时的草芽还没有完全破土,仅仅露出尖尖角,似有似无,如果不细心,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不过,这些嫩黄、纤小的生命,却真真实实地告诉我:春天来了!
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我早已习惯了树林的枯干枯枝,对于不经意发现的草芽,不禁有些欣欣然,赶紧起身,生怕伤害了这些柔弱的生命。
放眼望去,脚下的土壤依然是疙疙瘩瘩,无论远观,还是近看,丝毫没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不过,我知道过不了多久,这里定会芳草萋萋,碧色连天。
对于草,我是有着特殊情感的。小时候,农村穷,家家户户都要养头猪,喂头羊,以求得年终换点钱,改善一下生活。因为成年人要挣工分,割草喂猪喂羊的事情,就自然由孩子们来做了。我也像其他家的孩子一样,每天都要背着竹篓子,顶着骄阳,去田间地头为猪羊寻食。不过,草繁殖的速度,终究感不上农村渴望摆脱挨饿受冻的欲望,因此草总是还没有长成片就被扫荡一空。回想起来,那时候看到草的感受,绝不亚于成年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有时候实在找不到草了,又担心家长说自己偷懒,就捡几个小木棒,架空竹篓子,在上面装上草,然后惴惴不安地“满载而归”。当然,回到家,少不了被家长指责。那时,对于童年的我来说,竹篓子里的草就是成就,弄虚作假的“满载而归”则表达了我对成就的渴望。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心酸:靠养头猪、喂头羊来改善生活,可以看得出当时的农村贫穷到了什么地步。好在农村有草,草让贫困的生活看到希望。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养猪羊的也就少了,草终于迎来了繁殖本族基因的高光时期,田间、地头、路旁……凡是有土地的地方都草色青青,甚至出现了草吃庄稼的现象。没有种田人的助力,庄稼根本不是草的对手,在草的侵蚀下,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弱弱地被野草吞食。不仅如此,荒芜的庭院、坍塌的墙垣、残破的房顶,也都毫无疑问地成了草的领地。
人类对待万物,往往认为物以稀为贵。草太常见了,自然也就不被重视,再加上草没有花的艳丽、树的高大、庄稼的实惠。这样,草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弱小、怯懦的形象代表,正如汉语词汇中的草芥、草莽、草民、草根等等,几乎所有弱的、不起眼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人或东西,都可以用草来做比喻。例如公元765年,严武(杜甫的朋友)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无奈之下只能乘船离川,行至忠州,潦倒的诗人触景生情,感到自己凄凉无依,就像江岸上随风而动的细草一样渺小无助,写下《旅夜书怀》,诗中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里的草,表达的是怯懦卑微。
草,真的怯懦卑微吗?否。在我看来,小草不仅不怯懦卑微,反而是顽强、坚韧的化身。
曾经几何,毛乌素沙漠是肥沃的草原,人们退牧还耕,梦想把草原变成金灿灿的稻谷、小麦,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土地沙化,不仅没有在草地上种出庄稼,反而曾经的草原变成了沙漠;又曾经几何,人们开始毛乌素沙漠种草固沙,把草放在对沙漠之战的最前线,而草也不负众望,最终消灭了毛乌素沙漠。这样,毛乌素沙漠就成了人类征服的第一个沙漠。
不过,我认为把征服沙漠的成就归功于人类,有失公允,怎么是人类征服了沙漠呢?明明是草征服了沙漠,是草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让不毛之地出现绿洲,让死亡之地传来鸟鸣啾啾。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草叶集》,在诗集中,诗人把无数的赞美指向那些被他人视为草芥的普通人、平凡人:“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更喜欢登高望远、临水赋诗,对于贴着地面生长的小草则视而不见。
每年春天,多情的文人总会创作出无数篇赞美春天的诗文,在这些赞美春天的诗文里充斥着鲜花、飞燕、春水等意象,而对于迎春的使者——草,却是习惯性地忘记,即使出现,也是花、燕、水的陪衬。“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也都无例外地忽略了春天铺天盖地的草。
我环顾四周,一棵棵枯树依然木讷地站立,树皮布满瘢节,尽显沧桑;树干皲裂,粗糙;树枝槎垭,稀疏。毋容置疑,相对于地下的草而言,树更靠近春风,但却像木讷的老人、跳出三界外的古僧,看不到甚至也不去关注空气中的春意。而草,地下的草,却通过土壤的温度,感知到春天来了,于是开始发芽,开始破土……
春之动,始于草。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刘静 ‖ 南池漫步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冰 ‖ 读报,奇妙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