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周英 ‖ 简朴艺术与“沁维”时代的来临

来源:本站    作者:周英    时间:2025-04-12      分享到:


在人类艺术创作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哲学、美学与宗教始终占据着引领地位。从各个历史阶段审视,意识从未脱离宗教、哲学与美学的范畴,它们构建了经典艺术创作中的多元思维,支撑起艺术领域的体系架构,塑造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理念与方法。然而,随着人类发展不断突破现实局限,若艺术仍受困于陈旧的艺术观念,当下的艺术创作便难以企及经典艺术的高度,无法实现与经典艺术在精神灵魂层面的共鸣,难以唤醒以现实记忆为载体的艺术生命,更无从探寻宇宙深处那如神来之笔的点画与天籁般的艺术旋律。 

当代艺术家亟需探寻全新的思维路径。一方面,要传承经典艺术的传统思维;另一方面,必须精准把握传承精髓,避免流于表面、盲目承袭技法。旧有的艺术观念已无法契合当今时代的使命。艺术的发展方向指向广阔无垠的全新思维模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记忆,艺术创作更是如此。与科学基于传统思维进行现实意义的叠加不同,艺术旨在超脱现实,寻觅灵魂的栖息之所,给予人类精神以归宿。 

艺术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其魅力在于灵魂共鸣所催生的生命共享的惊喜。

往昔那种追求过度深刻、仅供少数人欣赏的艺术作品的时代行将落幕。源自内心的浅易艺术作品,更能触动大众心灵。事实上,当下诸多艺术观念已然陈旧,过往知识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每个时代皆有其独特的艺术经典与价值,其风格特点需要当代大师重新诠释与定义,如此艺术传承才具可能性。创新的艺术创作方法,应是回归本心,从内心深处的灵感源泉中汲取力量,如同石子投入湖面,引发层层联想、向往与希望。

在这种不确定中构建大象无形的想象空间,进而在现实创作中树立民族自信,这种自信恰如艺术中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蕴含着难以察觉却深邃的灵魂意涵。唯有极具智慧与创造力的艺术家,方能捕捉到其中灵魂散发的复杂天籁,以神来之笔予以点化,达成写意的大象无形之美。 

当前,我国艺术院校按传统模式,凭借旧知识、老技巧开展临摹、模仿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恐难以顺应未来新艺术概念引领的时代浪潮,难以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艺术创新绝非以复杂手段堆砌更为复杂的思维,而在于简易之中的直觉感悟。一旦对这种直觉进行过度人为的思维加工,便容易催生“伪”艺术,即以功利为目的,借艺术之名谋取钱财与声名。真正的艺术须保有纯真与童心,如此才可能触动心灵,实现灵魂交融。 

艺术创作需与大自然深度交融,人类的小聪明难以孕育出影响深远、传承后世的伟大经典。艺术创作应秉持深入浅出的态度,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从内心灵感中提炼出蕴含天地旨意的灵魂气场,凝练为艺术作品中的精气神。

“沁维”这一全新艺术创作思维,正是从内心发散,如同湖面涟漪般,在不确定性中展现大象无形之美。它有别于科学思维,是与自然天地共鸣后凝聚的精神力量与艺术生命力。通过“沁维”思考构建艺术创作新规律、新方法,传承艺术基因,勾勒新时代的生命与灵魂。诸如“布鞋”这类创作方式,以其直观、深刻、精准的特性,生动诠释了深入浅出的浅易艺术创作理念,这便是源于内心的全新艺术概念探索。 

未来的艺术形态,必然是与自然、宇宙共鸣瞬间所呈现的直观体验。彼时,我们所感悟的山水方能化作沁维灵感,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灵魂交流。艺术不应是人为伪造,也不应被预先设定僵化概念。我们常谈及某些艺术形态的消逝,实则无需忧虑,不合时宜、无法满足新时代艺术生命力构建与智慧空间布局需求的艺术形态与概念,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在此预言,简朴艺术的沁维时代即将来临!过度依赖哲学、美学体系,以及传统艺术概念与创作方法的模式,必将在新艺术历史的洪流与新时代艺术概念、创作方法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注:“沁维”,我在这里提出的一个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方法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就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涟漪一样,不确定的异常产生的大象无形之美。艺术创作不同于科学,科学是理性思维。艺术创作一定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与自然天地共鸣后的精气神。他是一种气场产生的精神和灵魂产生的艺术生命力。

2025年4月11日,写于风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