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冲 ‖ 在花开花落间缅怀至亲——读李杏凯先生《又到流苏花开时》有感
近日,拜读作家李杏凯先生去年四月发表于《书友文苑》的《又到流苏花开时》,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篇文字以真挚笔触勾勒的不仅是春日花海,更是一曲献给父亲的生命赞歌,在花开花落的轮回中,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思念与追怀。
文章开篇如诗,作家将读者引入济宁城北戴庄康复疗养院的暮春画卷:流苏树繁花如雪,晶莹剔透的花瓣引得游人驻足。然而,这绚烂景致于作家而言,却是镌刻着生死印记的特殊坐标——父亲在此告别尘世,每至花开时节,便成了他重返故地、寄托哀思的精神归处。
作家笔下的父亲,是平凡岁月里的人格丰碑。他身形不高却面容端方,笑意里藏着温厚;身为生产队与党小组负责人,以公正热心化解乡邻纷争,成为宗族与村落的“定海神针”。这份扎根乡土的赤诚,在教育子女时化作春风化雨的智慧,面对作家在部队入党的困惑,父亲以“进步需主动”的箴言点醒青年;谈及历史知识的谬误,又以谦逊姿态循循善诱。两件往事,既见父辈言传身教的力量,亦显父子间思想共鸣的温情。
1984年的春天,命运的重锤接连叩击作家的家庭。二伯、祖母相继离世,父亲病情恶化,即便以婚礼“冲喜”亦无力回天。戴庄医院的病榻前,父亲临终的嘱托与作家为其净面更衣的细节,字字泣血——生命终章前的仪式感,道尽生死相隔的锥心之痛,更定格了父子间最后的亲密瞬间。
四十年后,当流苏花再度缀满枝头,作家重返故地。此时的戴庄已从悲伤的具象升华为精神的图腾,父亲的忠厚家风更在后代身上延续。一句“后人照着您的样子生活”,既是告慰,亦是传承的宣言——平凡如父,却以品格为炬,照亮家族的精神长河。
这篇文章让我深深感悟,亲情之重,在于岁月沉淀中愈发清晰的人格印记;生命之思,亦藏于自然轮回里永不凋零的情感寄托。流苏花簌簌飘落,却在作家笔下化作永恒的记忆标本,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生命里那些温暖而深刻的身影。
- 上一篇:上一篇:「评论」泥土 ‖ 童年的诗意回响——评张侗的《光阴的故事》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周英 ‖ 简朴艺术与“沁维”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