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张阿芳 ‖ 漫漫寻父路——《爸爸》
最近看了几部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消失的男友》《爸爸》,都是堪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今天来说一说最后一部——《爸爸》。
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父子题材电影,不同于《包氏父子》中一味付出的父亲形象,也不同于《天使的孩子》中整天烂醉如泥,完全不负责任的父亲形象,这个父亲是无奈的,他爱儿子,却无力,眼睁睁看着父子俩的命运一步步滑向绝境。以致于我看完了影片,心里难过得不行,我感觉我的失眠症状又加深了。
我看见月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西移动,天很快就亮了,而我的双眼,充满血丝,又一天开始了。我总希望导演能拍第二部,能看到一些希望的东西。
很长时间内,我不敢去看这部电影,那时连片名都不知道,但它却牢牢刻在了心里。我知道,当我有勇气时,我会去再看的,我总能找到资源。我记得片中小男孩到过的一个地方叫黑山,知道这是一部塞尔维亚电影。
这部影片是2019年出品的,为了写这篇,我又看了一遍,心又被磨砺一次,像磨出血来,生疼。也像鼓足勇气去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人间真实,悲凉无奈,骨鲠在喉。
我为诺尼的命运哭泣,大人搞糟了这个世界,受到伤害最大的却是孩子。
这部电影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资料,所有的提示都指向另一部优秀的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只是那部电影里有希望,有未来,而这部没有,不知未来会在哪里,符合现实中人困境。
对于寻找父亲这一主题,我记得看过一部动画片《苦儿流浪记》,歌曲中这样唱:我要我要我要找我爸爸,走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
孙佳星清亮的嗓音直入内心,酸酸的,每次听都想哭。
一 在伯父家
一个中年男子坐在车内,他要去德国打工,车被拦下,原来,警察在后备箱里发现了诺尼。
回去的小路上,父亲埋怨儿子,儿子说:“你为什么不带我走?”
父亲:“我怎么带,拿什么带,你以为我不想?”
父子只好寄居在伯父家里。靠卖香烟维持生活。
伯父叫阿德姆,正忙着为儿子克里姆筹备婚事,生活的重压让伯父也性格暴躁,非常不相信儿子,也惯于对儿子的一切横加干涉。愤怒时,暴打儿子,诺尼的大眼睛望着这一切。他不能理解。
但诺尼还是最怕父亲抛下自己而去,一直紧跟父亲。
果然,这天父亲又坐上了大巴,诺尼抱住父亲不肯撒手,被强行推开。
父亲坐上了车,可车子刚开,就砰停住了,一个小男孩撞向了车,是诺尼。
医院里,父亲喂诺尼水果,说:“你这个小混蛋。”
出院时,来接诺尼的是伯父了,父亲走了。
夜里,诺尼偷偷起床,从面柜里拿出伯父家私藏的一支枪,找了买家。
买家拿到枪,不但没给一分钱,还打了诺尼一顿。拿着枪扬长而去。
诺尼又偷拿了伯父的为儿子办婚礼攒了多年的钱,就就上路了,他要去找爸爸。留下了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给伯父一家。
二 和蒂娜的漫漫长路
在母亲的朋友蒂娜家,诺尼找到了母爱的温馨,但也就是稍纵即逝。
当蒂娜知道他有钱后,第二天就抛下了生病的家人,拿了诺尼的钱踏上了去德国的路。
贫穷把人性中温暖的东西洗涤得一点不剩,人成了互害的兽。
诺尼躲在大巴车上放行李的地方,到了黑山的一个地方,他见到蒂娜,拿起木棍要回了自己的钱。只是被蒂娜花了不少了。
诺尼去找第一次帮爸爸开车走的人,求他带自己去德国,这个人说:“你有钱吗?”
诺尼稍一犹豫,说:“我的钱不在我身上。”
此人说:“我去瑞士,不去德国。”
艰难的生活把所有的人都变得冷酷,残忍。
诺尼只好和蒂娜踏上了漫漫长路。茫茫大海上的小船在夜里飘着,蒂娜和诺尼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海水。
到了意大利海域,有巡逻船过来,慌乱中的老板把一个吓哭的男孩扔下了大海。
大家都很惊恐,蒂娜用皮带把自己和诺尼扣在一起。当又有探照灯照过来时,蒂娜解开了。
终于船靠岸了,被扔在大海中男孩的母亲拒绝下船,被装在麻袋里扔在了大海中。
又是一段漫长的车厢中路途,疲惫,麻木在车厢中每个人脸上。
终于到了,来接蒂娜的巴德里质问妻子为什么带一个孩子,说自己不是慈善家。
蒂娜说:“我能来这里,用的是他的钱。”
诺尼还在生气蒂娜为什么解开皮带。那是他在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温暖,却也被打碎了。
三 终于找到了爸爸
巴德里叫来了父亲。诺尼一见父亲,抄起椅子就打了过去。他积蓄的委屈和愤怒爆发了。
父子俩在一个摊位前,爸爸给诺尼叫了一点吃的,询问他哪来的钱。诺尼:“偷的格里姆伯父的钱。”
爸爸:“你知道你惹了多大的麻烦吗?”
诺尼:“知道,那把枪也不见了。”
爸爸愤怒打了诺尼一个耳光:“为什么啊?”
诺尼低头吃东西,说:“因为你不带我。”
接着,诺尼拿起饮料瓶泼向父亲。
这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表现父子关系的电影中,这样的情节,我第一次见。
工厂不允许爸爸带儿子进宿舍,无奈的父亲要去巴德里那里要回钱,他准备去荷兰,诺尼不想去,他说巴德里是个混蛋。
爸爸说:“每个人都是混蛋,每个人都是。”
可以想见,去了巴德里那里,非但没要回一分钱,还被巴德里羞辱打了一顿。
爸爸推着自行车和诺尼茫然走在夜晚的街上。这一幕,像极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无奈的父子俩,茫然无助地走在街头。近七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好了吗?
父子俩从墙洞中进了厂区宿舍,清晨阳光照进来,父亲轻声叫醒诺尼:“起来了,我找了一辆车,我们去荷兰。”
父亲拿来一个木箱,让诺尼躺进里边,诺尼极力反抗,被塞进去。
爸爸开始钉木箱,血涌出来。
下一个镜头就是爸爸安慰躺床上的诺尼,可以看出,还在宿舍里。
父子俩该何去何从呢,他俩命运的孤舟又飘向哪里?
字幕出现,影片结束。
这样的电影,你有勇气看一遍吗?
- 上一篇:上一篇:「诗歌」疏离 ‖ 春天,请你徜徉其间
- 下一篇:下一篇:「评论」李昌杰 ‖ 文学视域下的对立统一:论人性光谱中的伦理张力与精神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