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王大中 ‖ 漕河上的铁板桥
漕河在兖州城北三十里,是明成化年间(公元 1465-1487 年),张盛主持开挖的济运河道,故名漕河。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版《滋阳乡士志》载:
发源于宁阳县附城蛇眼诸泉,初名 河,河自北来,至大厂村东(在城北三十里,东大社区)入县境,有小泥河东来注之。越村西南流,夭矫盘曲,土人谓之九龙湾,迤逦至蔡家桥,村后有桥锁之,是名漕河。以济运得名也,可通舟楫。西经甄家桥村东,至三官庙东,而汉马河自东南来与会。二水合流,越甄家桥西,折而南过铁板桥,又有汉马河南溢之水,自宫村西,又南经大徐家村西,又南经孔家屯东大石桥,又南经翟村桥。至老河口,与洸河会,经屯头村,至上岔河,复分流,出洸河之西,出县境。共行境内三十八里,入济宁界,至天井闸入会通河。按,漕河为罗河下流,本非甚巨,然自甄家桥与汉马河会,则不复细流矣。又南过铁板桥,岸窄流急,势不能容,故张家楼、西北店、大徐家村多水患。
漕河初通之时,可通舟楫,其功能除以水济运外,还有着运送粮米入运河的功能。
在漕河东岸,有一较大村镇,是当时漕河岸边货物集散的码头,原称
漕河埠。此处还有兖州至宁阳的大道通过,设有“铺递。”故明末清初时,改名为漕河铺。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版《滋阳县志》载:“北漕河铺,有邮亭一座,司兵三名。”后随着时代变化,逐渐简称为漕河。经过五、六百年的沧桑变化,古漕河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功用。地理的迁移,气候的变化,使它失去了水源,当年舟楫闭日的热闹景象不复存在,除少数河段尚有些积水外,漕河已然是一条干凅湮淤之河。只是漕河的名字,仍不时引起生活在两岸人们的回顾和遐思。
在这条失去功能的河上,还存有一座石桥,默默地与其相伴。桥名铁板桥,两侧曾是连接东西的大道,现在已不复存在。铁板桥虽已闲置多年,但桥体基本完好,除局部石砌件损坏外,主要结构保存还算完整。据考察,该桥是目前发现的,兖州境内唯一一座未经改造的古桥。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版《滋阳县志》称:“铁板桥,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西大南社。”
铁板桥桥面长 27 米,宽 5.8 米,东西走向,为三孔拱劵结构。桥洞宽4.6 米,高 3.8 米,劵厚 0.4 米,每洞之间 0.75 米,洞顶至桥面 1 米。桥面以石条铺成,石条长 3.45 米,宽 0.63 米,厚 0.2 米,用料近 200 块。桥两侧有石砌雁翅,长约 15.8 米,北侧已被土淹没。该桥桥面东西两侧各有 2个巨大的铁扣,把石条扣住,铁扣长 25 公分,宽 20 公分,细腰处 12 公分,厚 13 公分。扣在桥面上,形体巨大,像四块铁板一样固定在桥面上,故得名铁板桥。铁板桥上原有雕花栏板,随着岁月流失,已经全部佚失了,只有桥面上栏板的孔洞,还提醒着它们曾经的存在。其南北两侧桥洞之间的砌体上,曾各安装有龙头一尊,雕刻十分精美,上世纪末被人挖走,现仍留有挖凿的痕迹。桥东原有一座石碑,记录了当年修造石桥的事宜和捐资人,被附近居民称之为“铁板桥一百(碑)单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