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为兖州争学额的王珂先生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12      分享到:


王珂(1668—1750 年),字佩鸣,滋阳县城东南隅人。其祖王阶泰,为邑庠生;其父王昌蔼,为邑廪生。王珂生于康熙七年(1668 年),少负异才,擅于读书,为人倜傥而有大志。其十九岁入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十一岁时食饩,成为廪生。此后,王珂长期设馆授徒,随其学习者颇众,后有多人成为地方名士。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五十一岁的王珂成为岁贡生,取得了作官的资格。但是,一直等到乾隆三年(1736 年),七十一时的他才被选为临清州训导。乾隆十一年(1744 年),七十七岁的王珂告老还乡,诗书自娱。乾隆十七年(1750 年),寿终正寝,年八十有三。王珂去世七十年后,其曾孙王恩辅的好友,同邑举人甘崇敬观其画像后,为其作《王先生传》。


《王先生传》着力介绍了王珂为滋阳县学员争取学额,这件遗泽后世,兖州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所谓学额,是科举时代各县每年能录取生员的数量。而录取廪生多少,是需要政府来规定的,因为国家要根据廪生多少,发给廪膳银子的。而增生是学额外增加的生员,国家不发廪膳银子,称增广生员。附生则是普通秀才,尚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当然,生员应该以参加乡试中举为正途,但能中举的人实在太少了,而廪生却有可能以成为贡生(恩贡、选贡、副贡、优贡)的方式,经筛选进入仕途,故成为廪生也就成了一条作官的途径。因而,学额的的数量,对一个地方的生员们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明代,滋阳就发生过地方官为滋阳县学争取学额的事件。《滋阳县志·艺文志》载明袁化中《杨侯增定学额德政碑记》,就记叙了知县杨炳发现,作为兖州附郭的滋阳,因驻兖的鲁府护卫、任城卫、仪卫司、长司史等机构占夺了本县的学额,使滋阳学额“阳增而阴缩”。于是,杨炳积极奔走,向上司反映,最终使滋阳的学额较前增加了一倍。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学校志》记载:“滋阳于前明岁科两试,各取进儒童四十名,后又舍军民两籍,汇进五十六名。”而清代初期,据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学校》载:“顺治十七年定制,每大县进文童十五人,武童十五人,附学肆业。”也就是说,滋阳县学的学额定为十五人,即廪生只有十五人,即使按“增生如之”,加上增生,也只有三十人,远远低于明代人数。


王珂早年入学,二十一岁时成为廪生,其后又多年设馆课徒,深知科举之艰辛,更知道学额的多少,对一个地方读书人的重要性。于是,他先是向地方官反映问题,但地方官员怕惹麻烦,匿而不报。王珂十分恼火,决定赴省城上诉。为了凑集去济南的路费,他的许多学生纷纷慷慨解囊,王珂也拿了自己一年课徒的收入,长途跋涉来到省城,诉之于学使。但学使闻其所诉,也知道增加学额的事牵扯甚广,不是他一个人所能解决得了的问题。于是也设法推诿,希望拖的时间久了,王珂也就作罢了。但是,王珂不为所动,想尽一切办法向各衙门反映问题,在济南一待就是六个多月。学使终于被王珂的执着所感动,具奏上疏,请求部议。部议的结果是,准许滋阳县学增加五名,达到二十名。


王珂争学额之事,看似简单,但对于滋阳的科举来说,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知道,增加五个学额,也就意味着滋阳的读书人多了五个出仕作官的机会。于滋阳的科举,功莫大焉。所以一直到了七十年后,邑人甘崇敬还因此作《王先生传》,传述其功迹,并请张屿书丹,勒之于石。


王珂博学能文,工书法,善绘画,所作为时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