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檀子与檀城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12      分享到:


兖州城区西北 7.5 公里的二十里铺,村北有春秋战国、秦、汉的遗址,曾出土过汉代的铜灯和新葬的大泉五十铜钱。据记载,此处是战国时期檀城的故址。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编著的《通志》第一略《氏族》中称:“檀氏,齐公族有食采檀城,因以为氏。”并指出,瑕丘在鲁而不在齐国,或许是“齐公族奔以鲁者。”《地理志》也记载瑕丘有檀城,又叫檀丘。到了战国时期,这里出了个叫檀子的名臣。

据《资治通鉴》载,周宣王十四年(公元前 335 年),魏惠王与齐威

王一起狩猎,谈到了关于国宝的问题。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然小,但还有直径一寸,能前后照耀十二辆车的大夜明珠十颗。齐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国宝呢?”齐威王说:

我衡量宝物的标准与大王不一样,我有一个大臣叫檀子,使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进犯,泗水以北的十二个诸侯都要来我国朝拜。我有一名臣子叫肘子,让他镇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到河东来打鱼,我有一名臣子叫黔夫,让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因此在北门祀神,赵国人因此在西门祀神,搬到我们齐国居住的就有七千多户。我有一名臣子叫种首,让他防范盗贼,我国就道不拾遗。这四名臣子,都有光华照耀千里的品德与才华,岂止是照耀十二辆车的宝珠所能比的。

魏惠王听后,羞愧不已。

檀子的名字和事迹仅见于这次记载,他的功绩与故事,也象大多数人一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到了汉代,他的后代中又出了一个名气很大的人。

檀敷,字文有,出身清贫但性情高傲,不愿爱别人施予的恩惠。年轻时为儒生,举孝廉,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出仕。自己建精舍教授学生,从远地来就学者经常有几百人。汉恒帝刘志时,征召他为博士,他仍不肯去。汉灵帝刘宏时,太尉黄琼举他为方正,他应对皇上的提问时,很符合当时的施政要求,被任命为议郎,后补蒙县令。在蒙县,很快发现他的顶头上司郡守是个品行不端的人,他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便弃官而去,回到家乡仍旧做他的教书先生。檀敷名气很大,与当时的刘表、陈翔、范滂、孔昱、范康、张俭、岑晊等人并称八极。但是,他却一生贫寒如故,《汉书》载其“家无产业,与子孙同衣而出,并日而食。”也就是说他穷的全家只有一件象样的衣服,与子孙们谁有事谁穿着出门去。并且家里无隔夜的粮食,吃饭都成为问题。即便是这样,檀敷仍然坚守自己不受恩惠的原则,不接受别人的施予。虽然如此,但檀敷仍然活到了八十岁的高龄,在那个年代,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