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作协新闻 > >县区动态 >

「人物专访」半朵中文网作家专访——李昌杰

2025-07-22    分享到:


作者简介:李昌杰,1960年11月生人。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学高级教师,济宁市作协会员,第十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市教育家协会宣传部副部长,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书香家庭,仼城区藏书家。1970年代未开始文学创作,担仼济宁县广播站通讯员期间,在报纸和广播电台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创作长篇小说《乡场轶事》《护驾山庄》、杂文集《尺语寸言录》等、与他人合著《长沟乡土文化》《谈古论今话长沟》等作品,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主编《忘却不了——护驾李村的那些人那些事》。多篇(首)散文、诗歌被《大众日报》《北海文学》《济宁晚报》《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语文报》《新语文》等报刊选载。

 

编辑:请问您的创作初心?

李昌杰:文学是人类灵魂得以成长提升的阶梯,它肩负的神圣使命在于道德良知理性真理的匡正张扬,使人在真善美旗帜的指引人走向崇高。芸芸众生通过文学阳光积级地认识历史与现实,知己知人知世,济己济人济世,用爱的精神完成人生的完美塑造。


编辑:请您谈谈您的创作经历以及心得吧。

李昌杰:或许文学创作是天赋人权的组成部分,我自幼嗜书如命,通过读书了解知晓世界及人生的美妙伟力,推人问己何不也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故从学生时代起就通过通讯报道的写作,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辍采写新闻,县广播站按月统计用稿量并发放用稿通知单,按月推寄稿纸和报刊,不定期参加学习培训。80年代,通过自学和函授先后获得省高教自学考试,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的中文专科文凭,从86年到89年获得曲阜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本科函授毕业证书,开拓了视野,能在更高的平台上俯视众生。于是从新闻写作自然转入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创作不时刊发于《大众日报》《语文报》《中文自修》《新语文》《济宁日报》等报刊,不少作品亦编入丛书。1994年加入济宁市作家协会。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50年来从未间断,藏书迄近达8千余册,剪报20000余篇,有60多卷,均手工完成目录索引。集报全部装订成册,特别是《光明日报》从2016年到2022年每月都装订成册,我是把它们作为1开本大书对待的,各种报纸达一吨多重。从199年始至今写作广义的总题《人生之旅》的日记,至今达一万七千多篇,两万五千多页。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同时读书笔记《尺语寸言录》四卷200多万字,《智慧与营养》十三卷200多万字,《护驾山庄》长篇小说手稿30多万字,散文体自传回忆录《其路修遠录》60多万字,这些手写的手稿是一个草根写手的精神成长史,从2018年始,从事网络写作,先后在《美篇》《新浪微博》《知乎》《个人图书馆》《今日关注》《金榜头条》等发表文章近5000篇,3千多万受众阅读,公众号《东阿作家》《东阿文萃》《方言文苑》《鲁地文艺》《东方文学》《中华文艺》《九州文学经典文坛》等刊发上百万字作品。同时这几年参与长沟镇文史调研,2017年与人合作作为执行主编出版了《谈古论今话话长沟》,2023年又出版了本村村史《忘却不’了———护驾李村的那些人那些事》。他也在美篇平台上自费印制了《山川人物天籁》《弗辍诗稿》《定格》《大道至简》等14部。在美篇平台,创作了乡土小说系列《乡场轶事录》200多篇,被《东阿作家》分十六期连载,《乡愁之忆诗文百篇》,编辑百科性质的资料《文海纵横》《著名中医陈静谈养生》,尝试中医与文学相互影响嫁接的资料集《医文嫁结》,辑录河南长葛张海成先生的方志评论帖文从2018年底至今的《方志趣考帖文选》认为对广大文学工作者启发帮助甚大。对著名作家王涛及杨义堂的著作作了系统的评论,写作就象喝酒上了瘾一样,坚持日日更新,每天都被火热的灿烂的生活推舞,有数不胜数的题材等待拾撷,不知不觉中,光美篇平台就有2000多万受众阅读。同时兼顾纸媒报刊的投稿,尤其是《济宁晚报》《东海文学》《东阿文萃》《蜜蜂杂志》《鲁艺》等报刊刊发文章。于此同时参加本地及省级全国性的文学文化哲学艺术类的社团协会,参加市属读书协会的公益课堂的讲学,对民间文学社济蜂园文学社起到顾问作用,5年来文学社蓬勃发展,在文化圈影响鲁西南的民间创作。通过创作深深体会到,一个写作者,只有保持对人民对土地对万物的亲近痴爱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通过带有强烈的自觉使命担当意识才能用自己的作品改造世道人心,真正的文学价值决非象牙塔内的小我的无病呻吟,而是大我的家国情怀的写真,只要体察宇宙自然的无穷奥秘才能永葆旺盛的创造力。


编辑:您认为您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呢?

李昌杰:几十年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诗歌保持深度的开掘,诗风幽邃哲思,散文力求文化内涵支撑,小说偏重于乡土题材,以为用文字唤醒故地和父老乡亲必须探索表达方式,传统与新潮技法不断叠加,而评论则向往文采的注入,理论与思辩相揉合。


编辑:您有遇到过瓶颈期吗?

李昌杰:也遇到过瓶颈,比如题材表层的开掘,这时就令自已走出去,与广大文友交流沟通,走出去研学,所以不断参加学习,并保持强烈的阅读兴趣,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作品中汲取营养,拿来主义于自我写作的修正,如此打通写作督脉使素材汩汩而涌,源远流长。


编辑:您的家人支持您的创作吗?

李昌杰:家人能够理解,但谈不上支持,因为生存生活的压力每天疲于生计的奔波,无暇读书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消耗着,有时着急但无力改变,因为文学这东西毕竟是精神的内化,靠外在的指导是苍白无效的,毕竟在汹然嚣然的物欲主导的社会面前,家人被动卷入社会内卷的漩涡往往来不及探求脱解方略。也正因如此更有责任开辟一块精神救赎的圣地沃土。


编辑:网络文学兴起,想问一下您的看法。

李昌杰:网络文学的兴起,使人人激发了文学的基因的成长,打破了传统文学上移的壁垒,尤其自媒体勃兴,Al神助,使人人成为写作者成为可能,传统纸媒几乎受到颠覆性的挑战,面临着举步艰难的窘地,唯有实现相互融合才有可能百花齐放。我手写我心真的椰风挡不住。


编辑:创作路漫漫,想问一下您对自己的创作总结。

李昌杰:于我而言,读写己成为我生命的基因,成为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它象吃饭穿衣一样须臾不能离分,所以生命不息读写不止,只管耕耘下去,也相信必有收获,让自我从必然的王国走向自由的王国才能使生希的价值有温度有广度有宽度有深度,生命于斯方能告慰来世一遭没有虚度于此足矣!


编辑:想问一下您加入平台后的感受。

加入半朵平台,诚望得到提携帮助,使自己的声音能影响别人的声音,使自己的足迹能与别人的足迹互为参照,得到提高永远是自我的不倦追求。


编辑:自由补充环节。

李昌杰:面对喧嚣浮燥的功利主义充斥的社会现实,让灵魂静下来是一种奢侈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很可怖地成为社会的常态,所以我们面临着文化被边缘被冷漠的尴尬的时代。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类深处的善根是永恒的存在。当众人疲惫于无聊无望的追逐后的猛醒返朴归真的时刻一旦到来,无论是轴心时代的先哲还是当代时贤的当头棒喝,便会使人回头往后看,停下匆履之足,从《道德经》和《瓦尔登湖》中明了人生的真谛。谁也不能断言,文学会走向死亡。不会,只要人类坚韧地生存下去,文学便永恒地生存下去,因为它与人类相始终,因为文学的使命永远是为人指津渡津,这一点将使文学成为自强不息的日月星辰,因为人类大地万物离不开光离不开热。愿文学的光热永远普照着我们为践心中之梦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