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县区作家 >
济宁文学

「通讯」王传钧 ‖ 济宁港将“扩容”,山东内河航运迎来新机遇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传钧    时间:2025-07-24      分享到:

 

7月21日,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批复,原则同意《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35年,山东省要建成“能力充分、保障有力、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港口与航道体系,形成“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和“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的水运发展总体布局,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基本建成,内河水运网络更加完善,现代化专业化运输系统支撑更加高效,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港口和航道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据7月23日《中国水运报》报道)
       非常明显,《规划》的落地对于山东内河航运发展而言,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特别是其中对济宁港的布局规划,预示着济宁港将迎来“扩容”,山东内河也将借此契机开启发展的新篇章。《规划》明确了内河港口以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济宁港为核心,构建“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布局。济宁港作为核心,其地位的凸显绝非偶然。
        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节点,自古以来水运发达,拥有深厚的水运文化底蕴和坚实的航运基础。此次《规划》为济宁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在内河航运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济宁港的“扩容”,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升级与规模的扩张上。《规划》中提到以国家高等级航道京杭运河等为骨干的内河航道网布局,这意味着济宁港的航道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能够容纳更大吨位的船舶通行。同时,在港口设施建设方面,将加大投入,完善装卸、仓储等功能,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济宁港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货源和物流企业汇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从产业带动角度来看,济宁港的发展将对山东内河沿线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港口的“扩容”将直接刺激临港产业的兴起。以港口为依托,发展临港制造业、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等,形成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对运输成本较为敏感的制造业企业,会因济宁港更加便捷高效的水运条件,选择在其周边布局生产基地,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低成本运输。另一方面,内河航运的发展还将带动旅游业的繁荣。京杭大运河本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济宁港的发展以及内河航道的完善,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更加丰富多样,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规划》提出要优化港口运输结构,发展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和重要物资运输系统”。济宁港和泰安港凭借其在内河航运网络中的优越位置及所属集团(济宁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在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将成为构建这一专业高效运输系统、提升“海河互济”效能的关键载体。尤其是济宁能源集团济宁港在规划中获得如此重要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这家国企发展成就的肯定,以及对能源行业依托水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
        对于整个山东内河航运而言,济宁港的“扩容”是构建完善内河航运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规划》“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总体布局下,济宁港作为核心节点,将与其他内河港口形成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加强与枣庄港、菏泽港等周边港口的合作,整合内河航运资源,提高内河航运的整体竞争力。例如,在货物运输方面,可以实现联合调度、共同配送,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不仅有助于山东内河航运在国内内河航运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还能提升山东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影响力。
        然而,机遇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济宁港“扩容”及内河航运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和船舶流量的增加,如何有效控制水污染、减少噪音污染以及保护航道周边生态环境,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这需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监管,确保内河航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同时,内河航运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内河航运涉及到港口管理、船舶驾驶、航道维护等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加强内河航运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保障内河航运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之,《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的获批,为济宁港带来了“扩容”机遇,也为山东内河航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抓住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挑战,注重生态保护和人才培养,山东内河航运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