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种衍洋 ‖ 国之重器藏着诗词豪情
今年的九三阅兵,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举行的盛大仪式。当铿锵的步伐踏过长安街,当先进的装备列阵受阅,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视,更藏着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硬核浪漫——那些守护家国的国之重器,名字里皆浸润着诗词的墨香,承载着从革命岁月延续至今的精神血脉。
当东风-5B洲际导弹缓缓驶过,那沉稳的姿态里,藏着跨越时代的战略底气。“东风”之名,源自毛主席当年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彼时西方国家凭技术优势施压,我们的导弹从立项起,便带着“逆风破局”的使命;而当它若有朝一日奔赴使命,尾焰划破长空的轨迹,又恰似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璀璨——这是科技的锋芒,亦是文化的回响,让冰冷的装备有了精神的温度。
列阵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则将诗词里的豪迈化作守护海疆的力量。其名取自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短短四字,恰似导弹从海面腾空、突破防御直扑目标的姿态:如雄鹰振翅俯冲,利爪划破天际,精准锁定来犯的航母舰船。当年诗人挥毫时,国家尚处一穷二白,却以笔端畅想“万类竞自由”;如今鹰击导弹以600公里射程为半径,为人民海军筑起了“竞自由”的海疆屏障,让诗词里的豪情在碧波之上落地生根。
战机旁悬挂的霹雳系列空空导弹,藏着革命岁月里的一声惊雷。作为歼-20、歼-10等战机的“佩剑”,其名出自毛主席《西江月·秋收起义》中“霹雳一声暴动”。当年湘赣边界,工农红军于革命低潮中举起红旗,“霹雳”二字是打破黑暗的勇气;如今霹雳导弹穿梭长空,来如影、去如风,恰似晴空闪电照亮来犯战机,将当年的革命锐气,化作守护领空的雷霆之力。
阅兵方阵里,长缨反潜导弹与红旗防空导弹系统,是一对从同一首诗词里走来的“守护兄弟”,皆源自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中“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长缨反潜导弹,恰如诗词里“缚住苍龙”的长绳,专门应对深海中的潜艇威胁,以精准锁定让水下“潜龙”无处遁形;红旗防空导弹系统,则如“漫卷西风”的红旗,织就一张可同时拦截8个目标的防空网。从当年红军用步枪对抗敌机,到如今以“红旗”为盾守护长空,变的是装备的精度,不变的是“守土有责”的初心。
深海之下,还有未在此次阅兵中亮相、却与东风构成“陆海双盾”的巨浪潜射导弹,其名出自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长征路上,伟人将群山视作“倒海巨澜”;如今巨浪导弹从深海破水而出,弹头冲腾的瞬间,便是“倒海翻江”的现代演绎。路基东风镇国,海基巨浪兜底,“东风吹,巨浪起”的守护格局,让每个中国人都能读懂这份深沉的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枚实战化氢弹“狂飙一号”,其名取自“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以诗词里的磅礴,象征氢弹的威慑力量。相较于国外部分武器直白的代号,我们的国之重器命名,从不是简单的标识,而是将革命年代的志气、中华文化的底蕴,刻进钢铁之中——这是军工人的浪漫,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与未来的担当。
九三阅兵的方阵早已远去,但那些藏着诗词的武器名字,始终在提醒我们:今日的山河无恙,是先辈以诗词明志、以热血开路,后辈以科技强国、以重器护家的结果。从抗战烽火里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的强国征程,这些带着墨香与锋芒的名字,正是中国人“以文载道、以武护道”的最好见证,也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雪影 ‖ 时光印记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