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谢迎 ‖ 灯光下的悸动

来源:本站    作者:谢迎    时间:2025-07-22      分享到:


济宁读书协会第353期周三晚公益课上,原济宁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艺术评论家王立强老师带着《黄易与济宁的故事》,在泡宝产业园运河书屋开讲啦!此刻,我像一名小学生坐在教室里,正在垂手恭听老师讲课,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一条精彩内容。

济宁,作为汉碑汉画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记忆。王老师凭借丰富的史料,以生动的解读带领我们走进清代金石学泰斗黄易的艺术人生。他所讲述的故事引人入胜,丰富的信息量让我随着他的讲述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听来,每一个讲述的细节,都有可能是解开心里谜题的钥匙。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步一步走近这位金石学大家。运河书屋的灯光明亮照人,而我正在感受着一场求知路上久违的心灵悸动。

黄易——济宁汉碑守护第一人!

黄易(1744 年11月2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钱塘黄氏八世。兼擅篆刻,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大家。乾隆戊戌年(公元1778年)来到济宁,官任济宁运河同知。在任25年期间,寻访、保护、著录济宁散落的汉碑。“黄易在济宁访碑,对济宁汉碑保护之功,堪称不朽,有“任城十碑”之说,其访碑图的题跋、日记中均有相关记载。”聆听此处,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走在济宁田野间的先生,正弯腰用衣袖轻轻地擦拭着碑刻上的泥土……

“他是田野考古的先行者,武氏祠的发掘者,汉化馆藏的奠基者,汉化研究的开创者,浙派印风的巩固者,济宁金时石学之圣的成就者。”王立强老师用这六大贡献概括了黄易先生的一生。正是由于黄易先生的发掘和保护,济宁的汉画汉碑才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大汉史诗”。嘉祥武梁祠画像石,生动诠释了忠孝的故事。武氏祠汉墓石刻的《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的画面栩栩如生,令人屏息。曲阜孔庙碑林的庙堂篆隶,方正浑厚、圆润含蓄、工整典雅,展现了汉隶成熟的韵味。这里每一块石碑,都是济宁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而黄易,正是重新擦亮名片的人。

    当先生拭去汉碑灰尘的时候,让“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这句话,印刻在每个济宁人的骨子里。今天,王立强老师则用他渊博的学识,擦亮被现代生活遮蔽的文化视角。将尘封的典籍、静默的石碑,通过生动的讲述重获新生,让家乡的文化遗产变得可知、可感、可亲。

    感谢济宁市读书协会举办的这次公益课,通过以汉碑汉画为媒介的讲座活动,让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宁市民,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更加热爱上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

下课了,走在月光皎皎的回家路上,银色的月光撒在身上,仿佛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此刻,一颗准备拜访济宁汉碑汉画的种子已悄然在心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