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商海蠡测 ‖ 蝉的故事

来源:本站    作者:商海蠡测    时间:2025-07-19      分享到: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进入六月中旬以来,每天下午到洸府河公园散步的惯例便自动取消了。

昨天的天气有些微风,下午六点钟左右试探着走出家门。嘿,还真凉爽了不少。不觉间心头有些欣喜。

沿着洸府河的左岸徐行,出来纳凉的市民还真不少,有的安步当车,有的小步快跑,有的亲子在河边戏水,辛劳的钓鱼人正准备收杆,桥底下的麻将摊已经打扫完卫生。天色渐渐暗下来了。

河里的水耗下去不少,许多地方露出了河床,河湾处的滩涂甚至野草茂盛成了一望碧绿的草原。空气里弥漫着焦渴、腐败的盛夏气息。该下雨了。

忽然,耳边响起了壮阔的蝉鸣,如波涛汹涌,如惊风雷鸣,抬头望去,原来是坝口浓密的柳树行里正在上演蝉的和声,可不是吗,现在是炎夏,正是蝉的季节。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五十年前的夏天,想起童年的我与蝉的故事。

记得那是1970年代,我还不到十岁,上小学三四年级。每日里除了上学、割草,帮生产队里干活,最有趣的就是天黑之后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摸“爬叉猴”。

这爬叉猴就是蝉的幼虫,取其动作之“爬叉”和外形似“猴”而得名;有的地方叫它“结柳龟”或“结柳猴”,则是取蝉的外形及其与柳树的关系而得名;有的地方叫它“知了”,则是取蝉的叫声。自布满蝉的虫卵的枯枝落到地下,见土生长,幼虫要在地下呆足三五年的时间,才能破土而出,蜕变成蝉,方能重回枝头引吭高歌,交配产子,完成一生的历程。

爬叉猴虽然藏身于地下,但对四季、阴晴、冷暖、白天、黑夜却有着敏锐的感知。夏至一过,就是爬叉猴要出洞的时候了。傍晚时分,小朋友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拿着铁铲、罐头瓶到柳树、梨树、杨树底下,有的去守株待兔,有的去观察辨析,有的乱挖乱掘。

天刚擦黑,心急的爬叉猴就用它铁钳似的前爪挖开最上面的一点地层,从里面开始探头探脑窥视外面的世界,如果恰巧被一双巡视的眼睛盯上,只需轻轻抠破剩余的土皮,这只爬叉猴就被捉住了。这个时候是千万不可心急的,如果动作过大,爬叉猴就会迅速“跳井”,再也找不到了。如果捉住了一只,在它的正前方一般还会有一只,只需小心用铁铲挖开土层,就会看到另一只爬叉猴正在井里龟缩着,傻傻的,一动不动,被逮个正着。俗语说的爬叉猴也有个对门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过两个小时,喝过汤,等到天完全黑透,该是爬叉猴大规模出洞的时候了。记得那时候,村里的柳树、梨树特别多,爬叉猴也就特别多,有时候一棵树上一遍就能捉到七八个,不大工夫罐头瓶就装的满满的。回到家,倒到水盆里洗净,用盐腌上,第二天用锅煎一煎、焙一焙,别提多香了!

爬叉猴是永远捉不完的。如果你第二天起个大早,就会看到还有不少赶晚集的爬叉猴正在树上退壳,这是它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娇嫩的身体向后倒着,已经大部分剥离,两只突出的眼睛像透明的琥珀,一双翅膀像蓝绿相间的腊八蒜的蒜芽贴附在身体上,鲜嫩鲜嫩的像一粒草叶上的露珠。不出半小时,它就会完成蜕变,翅膀变硬,这时它要争分夺秒爬上高枝,否则,十有八九会成为鸟类的食物。

入伏之后,蝉的鸣叫会成为夏天的主旋律。那海浪似的蝉鸣,一阵高过一阵,会一直叫到后半夜,叫得人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的半大小子们,有时会在柳树行里燃起篝火,这时有一个爬树快的家伙,就会一直爬到树顶,用力摇晃,受到惊吓的蝉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投进火堆,烧得吱吱乱响,引得大家一片欢腾。

记忆最深的是1975年7月份的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那时,我在邻村的胡庄上小学四年级。约莫下午四五点钟,天空乌云密布,起风了。李老师安排学生提前下课。从学校到我家,大概有二三里路,谁知跑到半路,大雨就落下来了。

真是久违的好雨!整个旷野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烟气腾腾。我和小伙伴们沐浴在这痛快淋漓的大雨里,好像一条条快活的渴望已久的小鱼儿。多日的暑气一扫而光,这一刻好像有无数只快乐和清凉的小手在抚摸着我们,这一刻几个幼小的生命之花只有连通天地的无拘无束和身心彻底开放的美妙。

村南,有村里的一口大池塘,这时的我们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索性脱掉衣服,纵深跳进池塘游起泳来。天上是大雨如注,周遭是雨线抽打树木、房屋、水面的一片喧哗声,我们几个人置身于温暖柔软的池水里犹如躲进了母亲的子宫。这种感觉太奇妙,此生仅此一次。

大雨没有停的意思,我们却游累了。只好穿上湿衣服,回家。路过村前的树林,忽然发现有东西在泥地上蠕动:原来是爬叉猴!再仔细一看,目之所及,三三两两、匆匆忙忙,竟然这么多!原来连日的干旱,本该出洞的爬叉猴被锁在了坚硬的地壳下!这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无疑是召唤它们出洞的集结号!那还犹豫什么,捡吧!不一会,我上衣的两个口袋里全装满了蠕动挣扎的爬叉猴。

当我像个落汤鸡似的出现在大门口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正担心着呢,当他们看到我身上挂着两大袋咕咕踊蛹的爬叉猴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时光倏忽之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爬叉猴带给我童年的美好至今难以忘记。它不仅是我生命中的一道美味,更是我童年的游戏参与者,曾经带给我无穷的人生乐趣。

爬叉猴憨憨的样子,长期在地下的隐忍,锲而不舍的攀爬,历经苦难的蜕变,高高在上的吟唱早已镌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

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中,特别是汉代人的蝉形玉制口含的广泛使用上,我们就能看出:几千年来,古人多么向往能拥有蝉一样的蜕变重生的能力呢!

蝉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