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赵海涛 ‖ 部城里的老味道

来源:本站    作者:赵海涛    时间:2025-07-01      分享到:


在鲁南微山湖古运河岸畔,有一个被时光浸染的地方——部城,它像一位历经沧桑却风韵犹存的老者,静卧在古运河的臂弯里。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工部分司、户部分司的驻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七十二座庙宇的香火与七十二行当的吆喝声交织出一幅繁华的市井画卷。而更令人魂牵梦萦的,是那些深藏在街巷间的老味道——高家烧鸡的醇香、老朱鱼片汤的鲜美、姜家熟食的浓郁、闸口桥头糁汤的温暖,还有那老张家缸贴烧饼的焦香……这些滋味不仅承载着部城人世代相传的饮食智慧,更凝结着这座运河古城六百余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血脉。

部城的兴起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明隆庆元年,因黄河改道淤塞旧漕渠,明王朝将运河东移,工部分司与户部分司自江苏沛县沽头城迁至夏村(今夏镇),这座因运河而生的新城由此得名"部城"。万历年间,工部分司主事王焕、杨信等相继修筑城墙,四门巍峨——东曰见泰、西曰瞻华、南曰延庆、北曰拱极,临运河的东城墙还特别增设洪济、小水二门,方便漕船停靠。清顺治年间,土城改为砖城,"周长约一千丈,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一百余",城防坚固,商旅辐辏,成为微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这座因漕运而兴的古城里,文化教育同样蓬勃发展。明隆庆初年,沛县主事钱锡汝创建义学,后由工部主事陆檄扩建完成,"葺修堂宇,缭以周垣,立大门,书'义学'匾其上"。这座义学后来演变为部城文庙,成为微山地区最古老的儒家文化圣地。文庙虽仅一进院落,却"面阔三间,进深9米",殿内供奉孔子塑像,东西两庑各五间,院中石制日晷记录着光阴流转。与文庙毗邻的,还有明隆庆四年工部尚书朱衡所建的镇山书院(后改名两河书院),这一带遂成"人文荟萃之地",朗朗书声与运河号子相和,构成了部城独特的文化景观。

“商贸与信仰”在这方土地上和谐共生。据记载,部城鼎盛时期"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然建了72座庙",从佛寺道观到民间祠祀,各路神明共享人间香火。晋商、徽商在此设立会馆,各地商帮带来四方物产与饮食风味,在运河水的滋养下交融创新。清康熙年间绘制的《部城八景》中,"一碑三孔桥奇观,九曲幽经十八弯。古刹禅寺七十二,三十六对井温泉"的诗句,勾勒出这座水陆码头的繁华盛况。

然而,部城的命运始终与运河紧密相连。乾隆年间两次黄河决口,洪水围城,"官署民舍俱塌",城墙经浸泡多处坍塌。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数次攻占部城,加之漕运改道,这座曾经"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的运河重镇逐渐褪去光环。至1949年,雄伟的砖城已仅剩残垣断壁,四门倾颓,唯有那块刻着"拱极门"的石匾,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官衙庙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寻常巷陌间的烟火气息却依然在人间飘荡。部城的美食,如同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醇厚。

“高家烧鸡”的香气,是唤醒部城清晨的第一缕味道。高家祖辈深谙"鸡不过六"的古训——选用生长不超过六个月的优质跑鸡,肉质紧实而不柴。宰杀洗净后,抹上祖传的十几种香料,在枣木炭火上慢慢烤制。那香料配方是高家的不传之秘,据说包含微山湖特有的野花椒、砂仁,还有从运河商船上换来的南洋胡椒。烤制过程中,老师傅要不断用刷子蘸着老汤为鸡身"润色",使表皮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泽。刚出炉的烧鸡,轻轻一撕,肉丝纤长不断,入口鲜嫩多汁,连骨头都浸透了滋味。部城老人常说:"高家烧鸡有三绝——皮脆、肉嫩、骨香,比那德州扒鸡还要胜三分。"这味道里,藏着部城人对食材的敬畏与对技艺的坚守。

沿闸口桥向西百余步,“老朱鱼片汤”的铺子面北而设。老朱原是个教书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中年转行做了厨子,将文人雅趣融入庖厨之道。他最拿手的是农村大席“十大碗”,谁家红白宴席能请他当大厨,那是很有面子的事。他做的鱼片薄如蝉翼,对着阳光能透出人影,这刀工是他每晚在油灯下苦练三年的成果。汤底用母鸡和微山湖乌鳢骨熬制,乳白似奶,撒上湖岸边新采的芫荽末,滴两滴小磨香油,鲜香扑鼻。最绝的是鱼丸,选用白鲢鱼肉手工捶打至起胶,加入少许蛋清和淀粉,挤成丸子入温水定型,入口弹牙,回味甘甜。老朱常说:"做菜如做人,重在'用心'二字。"他的鱼片汤里,既有书卷气的精致,又有渔家汉子的豪爽,恰如部城文化的气质——雅俗共赏,兼容并蓄。

“姜家熟食”的肉香则霸道得多,每天凌晨就开始在巷弄间弥漫。姜家祖上以屠宰为业,传至这一代,姜屠户手背上一道深深的疤痕,记录着与牲畜角力的岁月。他煮的猪头肉,肥瘦相间,用荷叶包裹,既解腻又添清香。部城人买回家,切片后佐以蒜泥酱油,便是下酒的佳肴。更难得的是卤肘子,选用前肘,文火慢炖四五个时辰,直至皮肉酥烂而不散,用筷子轻轻一拨便骨肉分离。那卤汤是传了五代的老汤,每日续水加料,从未间断,沉淀着时光的滋味。天不亮,姜家铺子前就会排起长队,有赶早市的商贩,有夜班归来的工人,还有特意从薛城赶来的食客。在这氤氲的肉香中,部城人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闸口桥头”的早点摊,是部城最热闹的所在。桥头的糁汤是用几十只老母鸡和猪骨通宵熬制,浓稠如粥,调入麦仁和面粉,打上鸡蛋,淋上香油,撒上香菜,一碗下肚,寒意顿消。旁边的小笼包也不遑多让,面皮擀得极薄,兜住满满的馅料和汤汁,咬开一个小口,先吮吸鲜美的汤汁,再连皮带馅吃下,是部城人最爱的"一咬二喝三回味"的吃法。这里没有雅座,四方小桌随便摆在铺前,食客或坐或立,哧溜哧溜地喝着汤,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面。

“老张的缸贴烧饼”则是部城人走亲访友时常带的礼物。那烤炉是用一口大水缸改的,内壁糊了厚厚的泥巴,炉火昼夜不熄。面团发酵好后,擀成长条饼状,往炉壁上一贴,片刻便熟。出炉的烧饼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松软,再趁热夹上姜家的卤肉,麦香与肉香在口中交融,是远行途中最好的慰藉。老张做烧饼时总哼着小曲,那调子悠扬古怪,据说是跟一个南方来的漕工学的,见证了运河文化的交融。

此外,“糊子煎饼”的焦香、“老咸菜”的醇厚,也都是部城人难以割舍的味觉记忆。糊子煎饼用石磨磨制的麦子糊摊成,薄如纸张,卷上大葱蘸酱,便是劳动人民最实在的干粮。老咸菜则以当地产的辣疙瘩(当地口语)为原料,经晾晒、腌制、熬煮等多道工序制成,"色如红烧肉",可单独佐餐,也可作为烧白、炒菜的配料,那咸鲜中带着微辣的滋味,是部城人"穷日子里的富滋味"。

部城里的美食,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这座古城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密码。

“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在部城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家烧鸡融合了北方酱卤与南方熏烤的技法;老朱鱼片汤既有淮扬菜的精致,又保留着鲁菜的醇厚;糁汤则可能源自漕工们从南方带来的煲汤饮食习俗。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正是运河码头城市的文化特质——四方商旅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他们的味觉记忆与烹饪技艺,在部城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出独特的花朵。

“儒家文化的教化”同样浸润在部城的饮食传统中。文庙虽已不存,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却深植人心。老朱从教书先生转型为厨师,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哲理融入厨艺;高家坚守"高无二诺,六德来艺"的家训,把诚信经营看得比利润重要;姜家熟食铺前那口百年老卤,体现的是"慎终追远"的传承意识。这些美食背后的精神内涵,与部城曾经的书院文化、文庙祭祀一脉相承。

“市井生活的智慧”则在寻常饮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糊子煎饼便于存放和携带,适合漕工、商旅远行;老咸菜能长期保存,弥补了冬季蔬菜的不足;热烧饼既能充饥又美味实惠,是劳动人民的快餐。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饮食创造,展现了部城人在有限物质条件下的无限创意,也是运河商业文化滋养出的务实精神的体现。

站在今日的部城里街头,昔日城墙已难觅踪迹,唯有几条以"部城"命名的道路提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但那些深藏在街巷间的老味道,依然如同时光的密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当游子归乡,咬一口缸贴烧饼,喝一碗鱼片汤,那些关于古城的记忆便瞬间复活——运河里千帆竞渡,码头上人声鼎沸,文庙中香烟袅袅,书院内书声琅琅……

部城的美食,是写在味蕾上的历史,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乡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烟火人间;不在典籍之中,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正如部城一位老人所言:"文庙倒了,书院塌了,但只要这些老味道还在,部城的魂就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