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评论」雪儿 ‖ 花开人间,爱心永恒——读李木生散文《老家的石榴树》

来源:本站    作者:雪儿    时间:2025-07-01      分享到:


近日,拜读了当代作家李木生的散文《老家的石榴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质朴而深情的文字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感慨万千,多次让我热泪奔涌,心潮澎湃,不吐不快。

这是一棵象征着生命和爱心的石榴树,是一家人的希冀,更像是亲人一样默默守护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石榴树是当年作者的生母种下的,陪着作者一家度过了好多个寒暑,更在饥饿年代成为一家人的生命支柱。木生老师写道,“最难的日子是饥饿折磨着我们全家的时候,它的一些枝子被母亲剪下在碓窑子里搉成泥状再熬了水大家喝。石榴也怜惜我们吧,它在来年春夏之交,仍又开火红的花,结光亮沉实的果。”这火红的花,是贫瘠岁月里最美的色彩,这沉实的果,是苦涩日子里最珍贵的甘甜,更是全家人在苦难日子里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关于母亲的描写,读母亲的这些文字,多次让我泪湿眼眶。看似平静内敛,深沉克制,实则字字千钧,饱含深情,那压抑在文字之下的深切情感,读来尤其令我动容。这些文字背后,是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深深的爱恋。

木生老师写道,“母亲个子不大,白净脸,慈祥安稳又能拿主意。”就是这位看似柔弱的母亲,却是全家危难时刻的顶梁柱、定海神针。在父亲蒙受冤屈,深陷政治漩涡的日子,是母亲“颠着小脚”走上法庭,用三点铿锵有力的陈词,让全家拨云见日。当父亲面临“补划右派”的灭顶之灾,又是母亲临危不乱,指点大哥取得关键证明,最终还父亲清白,为全家迎来生命的春天。母亲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满满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充满智慧、勇气与担当的生母走了,“走在1960年寒饉的日子。”又是这棵石榴树迎来了继母。宽厚温暖的继母,让失去生母的孩子们得到了生母一般的爱和温暖。文中“藏石榴”的细节,如珍珠般温润动人。面对四弟偷偷藏起来的石榴,她没有一句责备,只一句“嘿嘿地笑了”,和一个“将石榴浅浅地埋进麦粒中”的动作,尽显继母对孩子天生的爱和尊重。有这样一位没有血缘关系却如亲生般的母亲,是孩子们的幸运,是苦难中的慰藉,更是爱的接力与传递,如清泉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最令我潸然泪下的,是结尾处对大哥想娘的那段描写。木生老师写道,“已经八十三岁的大哥,每天还能走一两万步,他常常将步行当作想娘的时辰。有时边走边吟自改自度的想娘曲,吟着吟着,双目泪流:‘北风吹,雪花飘,别叫老娘冻着了;南风吹,麦子黄,打了粮食好养娘……’”读到这里,我已经无法抑制内心积蓄的那份情感,任泪水肆意流淌。这跨越漫长岁月的思念,将作者与读者对母亲的惦念推向了高潮。

我想起了我那刚刚离世不久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几乎经常梦到母亲,梦到母亲平时的模样,就像在现实中发生的一模一样。醒来总让我慨然,想到我亲爱的母亲真的离开了我,我再也看不到她慈祥的面容,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和对我温柔的叮咛,巨大的惆怅和失落便如潮水般涌来,痛彻心扉。我深深理解八十三岁大哥对母亲的那份刻骨的思念和木生老师对母亲的那份深切的眷恋。

木生老师笔下的石榴树,正是“花开人间,爱心永恒”的写照。那火红的花朵和沉甸甸的果实,无不彰显着生命本身的蓬勃与坚韧,绵延着人间至爱的永恒。掩卷沉思,那满树的繁花和作者深情的吟诵,已如不熄的灯火,照亮心田。它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时间如何流逝,这份以生命传递的爱心,必将穿越时空,成为人间最温暖、最恒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