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诗歌」廉成玉 ‖ 乡村服装的变迁

来源:本站    作者:廉成玉    时间:2025-09-20      分享到:


居住在运河之都的济宁州乡村人,自古以来在穿衣着装上就不太讲究,非常简单朴实。民国时期的乡村人的服装大都是黑、白、蓝三种颜色,只有在大户人家才能看到穿红戴绿的姑娘、青年媳妇们。这服裝的款式,男爷们的单褂、夾袄、棉袄等上衣都是对襟,唯独冬天穿的棉大袍子是带大襟的;女人的各种上衣,一律是带大襟的。男女的单裤、夾裤和棉裤等各种裤子,一律是带大裤腰的大裤裆、肥裤腿的款式。再就是,这大裤腰的单裤可以不系腰带,用手一免就行了。这男爷们戴的帽子:春秋天是六块瓦的红疙瘩帽殿,有黑、蓝两色,多是用缎子料做成;冬天是黒、酱两色的毡帽。脚上穿的袜子,是用白土布缝制而成的。单、棉鞋,是纳鞋底、缝鞋帮用青土布做的圆口或尖口款式的。庄稼人还要备一双能下地干活特制的板尖子铲鞋。

这女人的穿戴,是大姑娘出门大都是头上顶块土布织成的蓝花头巾;小媳妇头戴镶嵌着勒花的帽勒子。她们是缠绕裹脚布、穿满邦大花鞋。中老年妇女春秋天出门头顶黑色纱手婆,冬天头戴棉布黑勒帽。脚缠白色裹脚布,外穿黒色尖头鞋。孩童不论男女,多是上身对襟单褂,下身襻带露裆裤。冬天一律头戴虎头帽,脚穿猫蹄子鞋,上身穿粗布红、绿褂、对襟袄,下身穿蓝、绿襻带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乡村的青年人中开始流行起了穿“中山装”。

中山装是来源于孙中山先生。它在新中国流行开来,是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和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集体亮相时,穿着的就是中山裝,就有了“政治领袖就是时尚领袖”的说法,喊出了“把毛主席的衣服穿在身,革命理想记心间”的口号。

但是,因为是刚解放,国家穷,农村很落后,乡下人穿的这中山装大都是用卡吉布,或者是帆士林布做的。由于这种布料薄,质量孬,穿在身上显得很朴素,有着大众化,与无产级革命最彻底的形象非常相似,所以又被称为“人民装”。

同时,在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苏联成为了咱中国的老大哥。在这种风潮中,在城市和厂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一些乡村的青年女性中,以体现政治身份,开始穿上“列宁装”,女学生们穿上了连衣裙。

1956年1月,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共同发出了“提倡女同志穿花衣”的通知。一时间,穿漂亮衣服就成了“听党的话”的象征。首先又是各单位的女性们带头,接着就是全国上下的女性们就都开始穿各种颜色组成的格子图案的花罩衫,带有各颜色碎花图案的花衬衫和连衣裙。同时,在这个时期新增了男式仿军带遮檐的黑、蓝两色的单帽、棉帽和火车头绒帽。不久,又有了一把撸的防冻棉线帽。年青的农妇们新增了顶头的围巾和围脖。

一九六三年,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国民经济有了好转,各种款式的秋衣秋裤、线衣线裤、绒衣绒裤和毛衣毛裤投放市场,进入到乡村寻常百姓家。在这个当口,不少农家女还从自家饲养的绵羊身上剪下毛,自己动手加工成毛衣穿。同时,阴雨天用来踏泥水的雨胶鞋、雨胶靴子也来到了乡村。

同时,从这时开始,土布老款式衣服基本被淘汰。中山服占据了上风。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见毛主席在接见红卫兵时穿的是绿军装,在全国青年中立马出现了穿绿军装光荣、时尚的热潮。

随着军装在乡村的流行,配套而来的又出现了一种“假领子”。

假领子的前襟只剪到裉下,后背更短,只需要有个过肩就行。假领子不需要袖子,只在袖拢那里缝制上一根松紧带,用来勒住胳膊,就能以假乱真,和一件衬衫一样,给端端正正地穿在身上了。这种假领子不仅能和真的衬衫一样完美,而且人们看重的是它只需要普通衬衫1/8的用布。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红、黄、绿等多种彩色和多种方格的尼龙方巾成了妇女的装饰品。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尼龙方巾顶在头上鲜艳夺目,给社会主义的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来了生机。

文化大革命的开启,乡亲们在穿戴上有了讲究。这时乡亲们身上穿的不仅有时髦的燈芯绒、条绒、人造棉、尼龙和的确良布料,而且脚上穿的,除了赶时髦的塑料凉鞋外,青年小伙子们大都穿上了赶时髦,带气眼窜鞋带的“三块瓦鞋”和带松紧袜卡的“三紧鞋”了。大闺女、小媳妇和小娘们家大都换穿上了带襻儿的“方口鞋”或是“三紧鞋”。

到了冬天,不少青年男女穿上了赶时髦带毛领的小大衣。更讲究的青年人一高兴,还披上了棉大氅。

改革开放后,羊尾巴褂、喇叭裤等奇特的时装进入了广大乡村。而且不久,西装领带、牛仔服、超短裙等各款式的洋服装也一股脑儿的捅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