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胡琴魔王 ‖ 咏京剧
咏京剧
文/胡琴魔王
移来楚汉化京音,白雪凝光始到今。
时汇琳琅风雅阁,博赢龙凤帝王心。
皮黄戏里衔三象,锣鼓声中蕴万金。
粉墨人间生妙趣,功垂千古著深沉。
这首《咏京剧》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京剧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质与文化分量,字里行间浸透着对这门国粹的深沉敬意,可从三个维度赏析其妙:
一、溯流探源,勾连历史纵深
首联“移来楚汉化京音,白雪凝光始到今”,精准点出京剧的形成轨迹。“楚汉”暗指其源头——18世纪徽班进京后,融合楚地汉调、秦腔等地方声腔,最终“化京音”形成独特的京腔体系;“白雪”以《阳春白雪》喻其雅正品格,“凝光始到今”则跨越时空,既赞其从形成至今的艺术生命力,又暗合京剧“雅俗共赏”却始终葆有高雅底色的特质,起笔便立住了历史厚重感。
二、摹形摄神,尽显艺术本真
中间两联从“汇纳之广”与“内涵之深”两面展开,堪称“京剧小传”。
颔联“时汇琳琅风雅阁,博赢龙凤帝王心”,上句写其兼容并蓄:“琳琅”喻各地戏曲精华(如昆曲的身段、梆子的节奏)不断汇入,终成“风雅阁”般的典雅气象;下句借“龙凤帝王”点出其曾深入宫廷的影响力,既显其艺术认可度,亦暗含从民间到庙堂的传播广度。
颈联“皮黄戏里看三象,锣鼓声中含万金”,则直抵艺术内核:“皮黄”直指京剧核心声腔(西皮、二黄),“三象”可解为“天地人”三才之象,或生旦净丑演绎的世间百态,一语道破戏曲“以小见大”的表现力;“锣鼓声”是京剧伴奏的灵魂,“含万金”既赞其节奏中藏着千钧力道(如武戏的紧张、文戏的婉转),亦暗指每一段锣鼓经都是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价值连城。
三、升华意境,锚定文化坐标
尾联“粉墨人间生妙趣,功垂千古著深沉”,从“戏内”跃至“戏外”:“粉墨”以演员扮相代指表演,写京剧用程式化演绎人间悲欢,生出“妙趣”(既指观赏之乐,亦指艺术创造的巧思);“功垂千古”直抒胸臆,赞其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功绩,“著深沉”则点出其不止于“戏”,更承载着伦理哲思、民族审美等深层文化密码,让“国粹”的分量落地生根。
全诗对仗工整(如“楚汉化京音”对“白雪凝光”,“皮黄戏里”对“锣鼓声中”),意象鲜活(皮黄、锣鼓、粉墨皆为京剧标志性符号),既见考据之实,又含咏叹之情,堪称一首“懂京剧”的佳作。稍可酌处是“三象”略嫌凝练,需依托戏曲常识方能尽解,但若视作留白,反添寻味空间——恰如京剧本身,半藏半露间更显深邃。
(评析来自Al)
- 上一篇:上一篇:「楹联集萃」商海蠡测 ‖运河之都-济宁近代楹联集萃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