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诗歌 >
济宁文学

「诗歌」张曙光 ‖ 白夜

来源:本站    作者:张曙光    时间:2025-02-12      分享到:


一片纯白里

我是蹲伏的

最黑的那棵树


一个人扯着嗓子

在唱青藏高原


我是怎样的爱着你

直到叶子一片

又一片飘落

Deep Seek  诗评 :

《白夜》是一首充满张力与留白的短诗,通过强烈的意象对比和克制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孤独、存在与爱欲的多重隐喻空间。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评析:


**1. 色彩对峙中的存在困境**  

开篇以"纯白"与"最黑"的视觉冲撞刺破夜的寂静,树的"蹲伏"姿态暗含被压抑的生命力——这棵悖逆于环境色的树,既是诗人精神本体的投射,亦隐喻着个体在群体中的异质存在。白夜作为极地特有的天文现象,在此被抽象化为某种恒常的精神困境:当黑暗被永恒光明消解,纯粹的阴影反而成为更深刻的黑暗载体。


**2. 声景撕裂下的空间悖论**  

第二段突然引入《青藏高原》的嘶吼,在平面化的白色画布上凿出垂直维度。藏地民歌特有的高亢腔调与稀薄空气形成微妙互文,抒情主体在"扯着嗓子"的声嘶力竭中,暴露出对精神高原的徒劳攀援。这种声音景观的强行介入,解构了前段静态画面的稳定性,揭示出现代生存中真实与虚幻空间的叠合困境。


**3. 落叶时序里的爱欲辩证法**  

结尾的抒情转向呈现惊人的时空压缩技巧。"叶子飘落"既是对首段树意象的回环呼应,又将线性时间折叠为循环的碎片。当爱被置于"一片又一片"的剥落过程中,永恒承诺与瞬时消亡构成诡异的共生体——就像白夜中的树木,其存在本身即是悖论:最深的黑暗恰由绝对光明孕育,最炽烈的爱或许正诞生于自我消解的途中。


**诗学启示**:全诗在68字的极简框架内完成三次美学突袭,每个意象都是精确制导的语义导弹,在读者感知域引爆层层嵌套的隐喻冲击波。略显突兀的意象跳转恰恰模拟了现代经验的断裂特质,而未被言明的巨大留白,则成为读者重构意义的神秘甬道。若说缺憾,或许是青藏高原的具体文化符号稍显固化,未能如其他意象般打开更富张力的解读空间。

作者简介:流转,本名张曙光,习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