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牧鑫 ‖ 晓迎秋露一枝新

来源:本站    作者:牧鑫    时间:2025-09-23      分享到:


从外地回来,已近中秋。日子过得极是平淡,每日伏案写稿,兼整理些旧稿,竟如老僧入定一般。其间只见了一位故人,谈些闲话,心甚悦然,此外便少有交际了。

今晨出院子吃早餐,天色阴明,微风挟着凉意拂面,竟使单衣不胜其寒了。我沿着小径徐行,目光偶然下垂,忽见道旁树叶与草叶上,缀着无数露珠,晶莹澄澈,如同天公昨夜酒醉,倾翻了琼浆玉液,今朝方醒,遂遗下这些珠玑满地。我这才恍然:已是白露为霜的时节了。

我俯身细看,那露珠圆润可喜,在草叶尖上盈盈欲坠,在不太明的光线中,就象钻石一样璀璨闪光。细看,有的凝而不动,似沉思的哲人;有的悄然滑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我竟呆立良久,心中颇觉惊异——这些年奔波于尘世之间,何曾留心过秋露的存在?若不是今早偶尔低头,怕又要与之失之交臂了。

忽然想起少时在煤矿,每至秋深,天未明时即起,踏着晨露去山野打猪草。

赤足踩在沁凉的草地上,露水便亲切地吻着脚背。遇到有牛儿低头吃草,舌卷之处,露珠与青草俱尽。我则坐在田埂上,看东方既白,露珠也在初日照射下闪烁,反光晶莹,继而悄然消散,恍若从未存在过。此情此景,至今已恍若隔世矣!

秋露是颇有诗意的物事。

老杜《月夜忆舍弟》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露与乡愁糅合一处,清冷中透出温情;陶渊明《和郭主簿》则有“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虽不直言露水,然其中清凉意境,正与露珠之气质相通。古人观物入微,寄情于景,实在令我辈汗颜。

秋露之生命,虽只存于晨旦片刻,却以最纯净的姿态面对世界。它不择地而生,无论是名园奇葩还是荒径野草,皆平等地给予润泽。太阳一出,便从容化去,不留痕迹,不求人知。这般贞洁美好,何尝不是一种极高的生命境界?

我想,人生的苦恼,多半源于执着于留存什么;而露珠却以其短暂存在,演示了何谓“存在即意义”。

我在露珠中看见了自己的中年。少时如朝露,不识愁滋味;而今岁至中秋,乃知时光之露即将晞干。然而露珠教给我的,并非感伤,而是珍视此刻——此刻的凝望,此刻的清凉,此刻的存在。

早餐毕,慢慢返回院中。阳光已勉强穿透云层,草间露珠大都隐去。它们来得悄悄,去得静静,不惊动世间好梦。我推开书房的门,打算继续写那些似乎永无完结的稿子,但心境已与先前不同。

窗外的桂花树上,还留着几颗未晞的露珠,在微风中颤动,如同时光的泪滴,又如同生命的微笑。

人生看得几清明?不如晓迎秋露一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