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牧鑫 ‖ 衡阳保卫战中的湖湘子弟兵

来源:本站    作者:牧鑫    时间:2025-09-17      分享到:


衡阳城上空硝烟弥漫,时年16岁的卢庆贻在第十军军部电台前敲击电键。他不知道此刻发出的将是震惊世界的电文:“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这是1944年8月6日,由方先觉将军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已在日军重围中浴血奋战45天。这支最初由浙江子弟组成的“泰山军”,此时湘籍士兵比例已超过半数。在17000余名守军中,8000余湖南儿郎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成就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孤城保卫战。

湖湘血脉铸军魂

第十军与湖南的深刻渊源,是理解衡阳保卫战中湘籍将士群体的关键。这支部队虽非诞生于三湘大地,却在连续作战中不断融入湖湘血脉。1944年驻守衡阳时,该军湘籍士兵比例已突破50%,成为守卫城池的主力。这种比例在国军主力部队中实属罕见。

湘籍官兵来源多元:

知识青年:地政学校学生向绍泉(平江人)放弃学业,战前三个月毅然参军。

公职人员:衡南县土地局职员许丙坤冒死进城投军,成为暂编54师伙夫。

农家子弟:道县吴耀仁、吴跃义兄弟相继入伍,分别加入第十军不同部队。

当战云笼罩衡阳,未及撤离的民夫与闻讯赶来的湖湘青年,形成一支没有正式编制的“隐形军团”。

彭忠志从长沙步行至衡阳求兄入伍时,亲眼目睹最后一列火车驶离的悲壮场景:车顶挤满逃难民众,不断有人坠落,却仍有青年逆流进城。这些无名的湖湘子弟与守军共同化作“支撑战线的血肉之盾”。

湘军儿女存浩气

在枪林弹雨中,一群湖湘儿女的名字在战史中闪耀光芒。

预十师二十九团迫击炮连连长彭忠荣(籍贯未载,但湖南参军)在虎型巢高地血战中,目睹全连一百一十余人仅存11人的惨烈。当弟弟彭忠志冒险上阵地时,他含泪告诫:“阵地上越怕死的人,死得越快”——这句战场箴言,道出湘人刚烈之气。

中下级军官群体中,湘籍军人展现出非凡胆识:

向绍泉(中尉军需官)从文弱书生蜕变为战斗英雄,与战友在湘江边狙杀渡河日军。

许丙坤从炊事员转为战斗兵,在断粮时煮皮带、皮鞋维持部队生存。

吴耀仁作为炊事员初上战场竟“把子弹射向半空”,却在目睹战友牺牲后爆发血性,单日击退日军十余次冲锋。

最年轻的湘籍军人当属16岁报务员卢庆贻。这位长沙少年在电台被炸毁后拿起步枪,最终发出那封泣血电文。七十余年后在湘潭稻田环绕的老宅中,九旬老人仍能一字不差背诵“最后一电”,泪光中尽是殉国战友的青春面庞。

孤城血战映丹心

湘籍官兵的坚韧,在47天炼狱中化作令日军胆寒的战斗力。面对六倍之敌的猛攻,湖南儿郎用血肉诠释了“霸得蛮”的精神内核。

战斗之惨烈超乎想象:

毒气屠戮:日军使用毒气攻击,守军将仅有的防毒面具送往前线,后方人员用湿毛巾捂脸求生,整排官兵在毒雾中殉国。

焦土炊烟:军粮库被焚后,官兵从废墟中刨出烧焦的米粒,在酱油缸中浸泡去味充饥。

全员战殁:战斗后期,炊事员、马夫、轻伤员全部填进火线。吴耀仁所在的炊事班在防线告急时集体持枪上阵,步枪枪管打红后浇水冷却继续射击。

湘人的战术智慧同样令人惊叹。

许丙坤回忆,激战月余后,敌我竟形成奇特“默契”:每日下午六时开战,次晨九时休战,如同“上下班”。这种战场奇观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属罕见。

在张家山、西禅寺等关键阵地争夺战中,湘籍士兵常是反攻尖刀。杨光荣率十余名伤兵夜袭西禅寺时,山东号兵与敌肉搏的“杀”声震动夜空,湖南军械兵用手榴弹砸碎日兵头颅的惨烈画面,成为幸存者永恒的梦魇。

幸存者的血色黄昏

8月8日城陷时,第十军万余名将士血染衡阳。战后统计,17000守军中仅1200余人生还,湘籍官兵伤亡率逾90%。幸存湖湘子弟的命运长卷上,写满时代的沧桑。

部分老兵穿越生死线重归故土:

向绍泉被日军强征运粮时逃脱,数百里归乡路靠乞讨昼伏夜行,抵家时“形同乞丐”。

卢庆贻在零陵收稻时率二十余人集体逃亡,穿越敌占区找到游击队。

许丙坤被俘一年后获释,1947年终于迎娶向绍泉之妹,践行了战场上的婚约承诺。

道县吴氏兄弟各自辗转归乡的传奇尤令人唏嘘。吴耀仁加入地下党游击队;吴跃义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中共地下党员。这对曾在同一战场却互不知晓的兄弟,晚年常在道县城郊共忆烽火岁月。

并非所有湖南老兵都获得安宁。四川籍但长期在湘作战的聂鼎权,1950年因国军经历被判刑十年。法庭上他撕毁判决书高喊:“我打日军,何罪之有?”这位拒绝日本老兵捐款的硬汉,至死未等来平反。

历史天平上的湖湘忠骨

衡阳保卫战被二战史家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1.7万守军抗击11万日军达47昼夜,创下抗战期间城市防御战持续时间最长、敌我伤亡比最高(日军伤亡4.8万)的纪录。1946年,国民政府授予衡阳“中国抗日纪念城”称号,在张家山建立阵亡将士公墓,安葬卢庆贻等人收集的3000余具忠骸。

当3000万湖南人征募210万兵员(平均每15人1人从军)的壮举高居全国之首,衡阳城下的湘籍将士正是这“南天一柱”最坚硬的基石。2015年9月3日,92岁的卢庆贻乘坐第11号阅兵车驶过天安门,胸前勋章折射出历史对湖湘忠魂的最终认可。

暮年的卢庆贻在湘潭稻田环抱的老宅中,仍会在深夜依稀听见枪炮声。

张家山三千坟冢早已青草离离,而衡阳城每寸土地下仍埋藏着1944年夏天的记忆——当向绍泉把16岁同乡碎裂的遗体拼拢时,当彭忠荣紧握弟弟的手说“我们一定能活下去”时,湖湘子弟用血肉诠释了何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国共老兵同车受阅的画面,终为这段血史写下庄严注脚。2025年9月3日,衡阳保卫战的老兵宋其祥,在天安门城楼上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握手。如今湘江依旧奔流,而江畔残存的战壕沟壑,仍如大地脊梁般镌刻着那47个日夜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