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大中艺文志」王大中 ‖ 兖州的祠庙、寺观(5)诸天寺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9-17      分享到:


清康熙十一年(1772)版《滋阳县志》载:“诸天寺在泗水桥旁,鲁敬王建。”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载:“诸天寺在南关迤东,舞雩台西,明鲁敬王建。”鲁敬王名寿鏳,是第七代鲁王,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袭封,在位仅四年。故诸天寺建造时间应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至二十六年(1597)之间。

诸天寺所在地现名诸天寺,该村早在唐代即已建村。此地位于泗水要津,地理位置重要,曾出土《唐故东海严夫人墓志》《唐故颍川陈夫人墓志》等文物。1989年版《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载:“诸天寺……本村建于唐代之前,古名临泗里……后村中建诸天寺,供奉诸天佛像,村遂更名诸天寺。”

鲁敬王虽然在鲁王位上仅四年,但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当时被誉为一代贤王。《滋阳县志》中除记载他修建诸天寺外,还记载了他重修义学,修建吕公堂和天医庙大佛殿等事迹。

据诸天寺村老人讲,诸天寺占地约10亩,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70米。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前大殿、后大殿,大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后大殿后有高僧墓塔林。诸天寺前殿供奉二十四诸天,又称为“天王”,后殿供奉着十八罗汉。“诸天”为佛家语,是从婆罗门教译过来的,“诸天”是以护持佛法、化导众生为职志的众天神,这些护法神从印度传入我国后被中国化了,被塑造成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样子。该庙内因供奉二十四诸天护法神,故取名“诸天寺”。诸天寺落成后,它紧邻的临泗里,亦更名为诸天寺村。

诸天寺的墓塔林,是迄今为止兖州境内所发现的唯一高等级的墓塔,从中也可以看出明代兖州佛教的繁荣的盛况。

到了清末民初,兖州的佛教活动日渐萧条,许多佛寺转为道教的连家道人管理。诸天寺也由一位孟姓连家道人负责,依赖寺因维持祭祀活动。后来,一位叫孟广四的道士将诸天寺设为为丧主作法事的道场,收费维持生计。民国年间,战乱频繁,许多外地的官员、富户在此去世后,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不能运回原籍安葬,有不少棺椁寄存在诸天寺院内。他们用青砖、石灰砌成棺木形状的丘墓,或直接把棺材寄放在寺内,以备将来运回原籍。代人存放棺木,成了寺里道人的一项重要收入。

1946年,第一次解放兖州时,诸天寺附近的泗河堤防、铁路、公路大桥是国共双方争有的要津。诸天寺的山门、前大殿,被炮弹击中后摧毁,砖瓦木石被运去修筑工事。解放后,诸天寺后大殿先后被当做私塾和小学校、夜校、扫盲识字班。1966年,“破四旧”时,诸天寺残存的佛像、十八罗汉像等全部砸毁,墓塔也被拆除。

另,康熙、光绪版《滋阳县志》虽明确记载诸天寺是万历二十二年后鲁敬王所建,但却又记载:“明释道遐者,精内典,甚有戒行。入京授僧录司右讲经。正统元年(1436)示寂于邑之诸天寺。朝遣礼部员外郎萧仪谕祭,鲁王为作像赞。”所记载的时间,比鲁敬王建诸天寺早了158年,此当是兖州另有一处诸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