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品诗论文 >
济宁文学

「评论」贺文键 ‖ 笔墨山河:余秋雨与中国文化的行走叙事

来源:本站    作者:贺文键    时间:2025-07-28      分享到:


1992年,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散文集在出版困顿后悄然面世。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首发式上积压万册库存,出版社领导几乎陷入绝望。然而数月之间,一股阅读热潮席卷全国高校,燎原之势烧遍华夏——正版销量突破150万册,盗版量竟达正版18倍之多。余秋雨,这位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的学者,以一场横跨千年、纵贯山河的文化行走,在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上凿刻出一道深长的精神河床。

一、文化苦旅:从书斋到旷野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文坛,散文创作陷入困局。一方面,文字沉陷于琐碎格局的风花雪月;另一方面,又流于空泛消弭个体的大观念叙事。此时已出版《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学术著作的余秋雨,虽头顶“最年轻大学校长”光环,却在书斋中感受到灵魂的躁动。他坦言:“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

一次文化相遇点燃了出走的火种。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以六十高龄深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归沪后竟在城隍庙人群中双手脱把骑车、引吭高歌。这种蓬勃的生命状态震撼了余秋雨。他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借助讲学机会踏上寻访之路。在西北高原的驿站、在莫高窟的残碑前、在天一阁的故纸堆里,他伏身于“边地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些从旅途寄回《收获》杂志的篇章,意外地成为中国当代散文转型的宣言——“文化苦旅”四字被编辑李小林敏锐捕捉,成就了文学史首个散文专栏。

二、文体革命:大散文的星河璀璨

当《阳关雪》《道士塔》《风雨天一阁》等篇章在1988年《收获》陆续刊出,一种全新的散文美学已然诞生。余秋雨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抒情小品格局,将戏剧场景、小说叙事、学术思辨熔铸一体:

时空叠印的叙述革新

在《白发苏州》中,他写道:“入夜,苏州人穿过两千五百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 蒙太奇式的时空剪辑,让历史褶皱与现代光影在文字间碰撞生辉。这种“小说的想象与戏剧的舞台感”,赋予散文前所未有的叙述张力。

知行合一的审美重构

余秋雨拒绝将文化封存于典籍。在《极端之美》中,他提出普洱茶、昆曲、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三大“命穴”——普洱代表生态文化,昆曲融合文本生态,书法承载文本传统。尤其将普洱茶提升至文化极品之列,实则是宣告“文化重心从文本转向生态”的历史趋势。当普洱茶行业因其一篇文章重新梳理品鉴体系时,文化理论终于从书斋走入生活现场。

血泪交淬的文人图谱

从柳宗元谪居的柳侯祠到宁波天一阁的范氏家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绘制出一幅中国文人的精神长卷。他笔下的文人不再是概念化的偶像,而是承载着文化重量的苦行者:“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有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 这种饱含痛感的呼告,重建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坐标。

三、山河血脉:文化基因的再激活

余秋雨的行走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而是一场文明基因的考古发掘。他穿越的山水皆为“人文山水”,每一处遗迹都是破译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中国文脉的追光者

从《诗经》的平原合唱到《离骚》的悬崖独吟,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他在《中国文脉》中以三十页篇幅勾勒五千年文学潜流。尤为精辟的是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鉴:将庄子誉为“文学冠军”,指出孔子“恂恂教言如人间炊烟”,老子“刀切斧劈似上天律令”。这种诗性品评让古老文本重焕生机。

文明融合的见证者

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他盛赞汉族君主“以胡为师”的胸襟;于《魏孝文帝改革》里,讴歌鲜卑帝王“抛弃征服者优越感”的气度。这种对文化融合的礼赞,直指他反复强调的核心:“文化的真谛在于胸襟,在于融合,在于学习,在于革新。”

精神命穴的守护者

当经济大潮席卷传统文化,余秋雨以《极端之美》守护文明的“胎记”。他坚持文化传承需感官体认:“要写字,就磨墨;要听戏,就买票;要喝茶,就煮水。写了,听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终于懂了。” 这种强调身体实践的文化观,恰是应对“文本空转”的清醒良方。

四、苦旅回响:争议中的文化坐标

余秋雨现象引发的争鸣,本身构成当代文化的重要样本:

精英与大众的摆渡人

《文化苦旅》创造的文化奇观——大学教授与街头摊贩共读一书——打破了文化传播的阶层壁垒。但当他主张“文化记忆应由知识精英决定”,认为民众缺乏选择能力时,又陷入精英主义的质疑。这种矛盾恰折射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

商业与纯雅的张力场

作品持续畅销带来巨大声誉,也招致“文化商业化”批评。但值得注意的是,盗版猖獗反证民间渴望;《文化苦旅》入选“全国中学推荐次数最多读物”,成为“家长寄给留学子女最多书籍”,则显示其超越市场的文化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嫁接点

他对笔墨的挚爱不堕复古窠臼,而是揭示:“笔墨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结起来了。” 这种将书法视为“文脉基因”的洞见,为传统艺术注入现代生命力。

三十载光阴流转,《文化苦旅》书页已泛黄卷边,余秋雨笔下的山河却依然在文化地图上熠熠生辉。从敦煌残卷到普洱茶汤,从昆曲水磨腔到书法提捺痕,他教会我们辨识文明肌理深处的“命穴”与“胎记”。当他在《极端之美》中写下“任何文化在隐秘处都暗藏着几个‘命穴’”时,何尝不是在指引全球化迷雾中的文化认祖之路?

余光中曾断言:“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此评犹显不足。余秋雨不仅是散文传统的承继者,更是文明基因的唤醒者——他以学者之思熔铸行者之魂,将文化从故纸堆中释放,重新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那些沾染过西北风沙与江南烟雨的笔墨,已成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精神密码,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奔流。

五、文脉承续:在断裂处架桥

20世纪末的中国,经历剧烈社会转型,文化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英与大众的鸿沟日益加深,文化记忆在现代化浪潮中显得支离破碎。余秋雨的价值,恰恰在于他敏锐地感知到这种文化断裂的危机,并自觉地承担起架桥者的角色。

对接古典的“翻译者”: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典籍,而是以现代人的情感和哲思,对古典文化进行“转译”与“活化”。在《千年一叹》中,他站在古希腊神庙的废墟前,遥想东方文明的兴衰,追问:“我们有没有可能,让曾经有过的人类智慧,重新成为今天的智慧?” 这种跨越时空的叩问,使《论语》的“逝者如斯夫”、《史记》的“究天人之际”不再是冰冷字句,而成为与当代人生命体验共振的哲思。他让柳宗元的永州山水、苏东坡的黄州月色,重新成为现代人安顿心灵的参照。

沟通雅俗的“摆渡人”:余秋雨散文的巨大成功,打破了“曲高和寡”的定律。他将艰深的学术思考,包裹在充满画面感、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优美叙述中。他笔下的敦煌壁画、天一阁藏书、都江堰工程,既是历史文化的厚重载体,也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现场。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使得象牙塔里的学问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滋养了大众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他的书成为无数家庭书架上连接两代人的文化纽带。

弥合东西的“对话者”:在《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作品中,余秋雨主动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谱系中进行观察和比较。他行走于埃及、希腊、两河流域、印度,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在更宏阔的视野中反观自身。他既赞叹古埃及文明的宏伟与神秘,也反思其因封闭而衰落的宿命;既感慨希腊哲学的理性光辉,也喟叹其城邦政治的局限。这种跨文明的对话,不是为了证明孰优孰劣,而是为了寻找人类文明的共性,并在此过程中更清晰地定位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与贡献(如延续性、包容性、人伦精神),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沉而开放的底气。

六、坐标定位:在当代文化版图上的意义

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坐标清晰而独特:

1. 当代“文化散文”的奠基者与巅峰: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了“散文”的可能性,开创了融历史、哲学、美学、行走、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大文化散文”范式。其作品的深度、广度、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至今罕有匹敌。他让散文承载起解读文明、叩问历史、反思民族性的宏大使命,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文体地位和思想容量。

2. “文化自觉”思潮的重要推手:

在改革开放后社会急剧转型、价值多元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余秋雨的散文极大地唤醒了国人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情怀。他通过对“文化苦旅”的书写,促使人们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的文化根脉何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成为90年代以来“国学热”、“文化热”现象的重要思想资源与情感催化剂。

3. 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典范:

他不仅是书斋里的思考者,更是“行万里路”的践行者。从辞官远行到“千禧之旅”的险途跋涉,他将对文化的热爱与思考付诸于艰辛而浪漫的行走实践。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重塑了知识分子参与文化重建的方式,强调了“在场感”与“体悟”对于理解文化的极端重要性。

4. 争议中的文化焦点与时代镜像:

围绕余秋雨的种种争议(如“文化明星”现象、部分史实细节的严谨性、文风评价等),本身已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独特窗口。这些争议折射了转型期社会对于精英与大众、学术与通俗、传统守护与商业运作、个人表达与公共责任等复杂关系的思考与焦虑。余秋雨现象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文化心态史。

七、余响启示:超越“苦旅”的文化之光

余秋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几本畅销书的轰动效应。其更深远的贡献在于:

重铸文化认同的精神地图:他通过笔下的“人文山水”,为当代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清晰可感的文化精神地图。这幅地图上,标注着都江堰的智慧、敦煌的瑰丽、天一阁的坚守、苏东坡的旷达、魏晋风骨的清峻……让迷失于现代性洪流中的灵魂,得以找到精神的坐标和回家的路。

确立文化传承的“生命实践”路径:他反复强调文化传承不能仅靠书本和说教,而必须诉诸感官体验和生命实践——品一杯普洱,感受其陈化中蕴含的时间哲学;听一曲昆曲,体会其水磨腔里的东方美学;临一帖古字,领悟笔墨线条间流淌的精神气韵。这种强调“体认”的文化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提供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定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余秋雨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进行文明对话。同时,他坚定地挖掘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君子人格”的道德追求),为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情感力量。他在《何谓文化》中精辟地指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文化之于民族、之于个体的根本意义。

结语:山河为证,文脉长流

余秋雨以笔为杖,丈量千年文脉;以心为灯,烛照文明幽微。他的“文化苦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朝圣,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播种。争议或许如影随形,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成功地将“文化”从高阁深闺推向了广袤大地,将历史的尘埃擦拭成照亮当下的明镜。

他笔下的敦煌风沙、江南烟雨、塞外驼铃、异域遗迹,早已超越地理景观,内化为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胎记。他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依然能听见苏东坡在黄州江畔的低吟,看见范钦在天一阁前的守护,触摸到莫高窟壁画上未曾冷却的体温。

余秋雨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激活了历史,照亮了当下,也启示了未来。他证明了,在物质奔腾的年代,精神的苦旅依然必要;在全球化的迷雾中,文化的根脉更需深植。他以“大散文”的星河璀璨,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境;更以“行走者”的知行合一,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树立了一座难以绕过的精神路标。山河为证,文脉长流——余秋雨的名字,已然刻写在中国当代文化史最醒目的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