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王大中 ‖ 耕云钓月

来源:本站    作者:王大中    时间:2025-07-25      分享到:


“耕云钓月”作形容隐逸生活的成语,从现在可见的文献可知,出自于宋代隐士管师复的诗句“满坞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略晚于他的刘宰,也曾有"高少山头渭水边,耕云钓月老林泉"的诗句。而真正使这个词真正得以的广传播江的,则是因为清人陈继儒在编撰《小窗幽记》时,将其作为体现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状态,又暗含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的典型,加以收录。而张潮则在《坚瓠馀集.序》中,以"耕云钓月,睥睨天地之间"对其加以进一步的强化,使向往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状的人们,更将其当作自己超脱世俗人生的最高境界。当然,有部分学者也认为该词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士形象,但文献考证却并无具体人物原型,故将其作为一个虚构的意象存之。

管师复,字亨甫,号白云先生,又称卧云先生。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陈襄任仙居令,见仙居“民风朴野,罕知读书”,遂首昌教化,创办学宫。管师复和弟弟管师常闻知后,瞒着父母前往仙居求学。两兄弟学习十分用功,深得陈襄喜爱,其在《送管师常秀才序》中言:“二生闭门官舍中,绝人物之知,恶衣而粗食,朝寒而夕饥。”随后,管氏兄弟又师从胡瑗。胡瑗是北宋初期重要的理学先驱,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处三先生”与“理学三先生”,是“安定学派”创始人。管师复聪慧过人,深得安定先生的天人合一学说的精髓。明《管氏遗谱.文学传》称其,“学贯天人,性躭著述。”

管师复善长诗文,宋仁宗闻其名,召问:“卿所得何如。”对道:“‘满屋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臣所得也”。竟不接受皇帝授与的官职,回到龙泉县归隐于白云岩。一般文献记载这件事时,多只引用这两句最著名诗,以至很少有人知道诗的全貌,好在但明代《管氏遗谱》中,记录了其召对的全篇,“周遭池馆压平川,门枕山弯水底村。满屋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松筠翠合垂冬夏,猿鸟声齐奉晓昏。最好诗余无筒事,直将谈笑对清樽。”这首完整的诗中,介绍了他隐居处的风貌,犹如仙境一般,他隐居其间,沉醉其中,十分享受。

管师复虽多有著述,如《五经要义》《读史管窥》《白云吟稿》等,但除了这首诗,其他的作品,都已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了。

管师复的堂哥师仁学名甚著,他考中进士第二名时,有人向管师复报喜,管师复只是淡然一笑,继续在自家门前除草施肥。后来管师仁因政绩卓著,官至丞相,与宋徽宗说到自己的才学文章时,盛赞管师复的才学,只可惜他隐居在野,甘当隐士。宋徽宗想请管师复出仕,管师复知道后,竟离开白云居,逃至山洞里躲藏起来,并让人传话,表达自己甘当草民的决心。宋徽宗竟也觉得管师复自已有想法,便也不再勉强,随他去了。

龙泉管氏,世代好学,名家辈出。当代著名作家、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原名管谟业,即是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