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宋来兴 ‖ 蜀山回响:黄帝蚩尤及宋白两姓的故事

来源:本站    作者:宋来兴    时间:2025-07-14      分享到:


老人们说:蜀山和泰山是姊妹山,姊妹俩争着看谁长得高,后来蜀山长得超过了泰山的高度,山顶直插云霄,并且天天磨得云彩吱吱作响。时间长了,惊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就派神仙把蜀山的山顶给锄掉了。从此蜀山不长高了,还不住地往下“秃噜”。

蜀山在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境内,知道它的人并不多,但它却古老而神奇。《山海经·第四·东山经》记载:“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注释明确“竹山,即蜀山,在今山东汶上。”

其实,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蚩尤和黄帝大战。常常是讲者出神入化,听者鸦雀无声:

“蚩尤三头六臂,铁头铜额,刀枪不入。砍掉脑袋,会自己安上完好如初,砍断手臂会接上还和原先一样灵活。呼风唤雨,吹云吐雾。黄帝和蚩尤大战三年,黄帝怎么也打不过他,便向九天玄女请教。九天玄女说,蚩尤有旗,可号令部族,你可造大鼓来号令你的兵将。对阵的时候,你命你的将士用力敲响大鼓,振聋发聩。一来鼓舞士气,二来吓唬蚩尤的部众。按九天玄女的说法,果然奏效,黄帝一举打败了蚩尤并将其斩杀。”

这只是当地流传至今的一个神话故事。我一直在想,蜀山有传说,蚩尤有故事,这两个神话故事会有什么联系吗?读汪海波《蚩尤考证》,忽然顿悟,蜀山神话传说是借物写人,所谓蜀山的遭遇,应当就是蚩尤的遭遇。

远古有个古蜀国,一直是个谜,史学考古界也很迷茫。近年来的不懈研究发现,古蜀国应以南旺蜀山为中心,北到泰山,南到江苏徐彭一带。《蚩尤考证》一书的大量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几年前,我的三伯父神秘地告诉我:“我们这里地下还有一层。”他怕我不信,又接着说:“六十年代大旱,我们挖井浇地的时候,就挖到过地下的那层,但没敢再往下挖。”我相信三伯父说的这个秘密,但是否埋在地下的古蜀国遗址,现在还不可知。

南旺周边传承着一个习俗,农历的十月一日寒衣节这天,远方的亲人不管多忙,都要回老家祭祖。据说,这习俗最早是为祭祀蚩尤延续下来的。

蚩尤是九黎部落首领,《述异记》妖魔为“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龙鱼河图》神话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在《玄女传》中的描写更为神奇,“蚩尤变幻多方,征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在《志林》中这样说道:“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这些故事虽然都带有神话色彩,也把蚩尤给妖魔化了,但仔细琢磨,会觉得远古时代蚩尤部落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应是蚩尤部落的真实写照,也是赞颂之词。

从“蚩尤”的“蚩”字就可看出,是一个站立的人穿上了衣服或盔甲,这些服饰或盔甲是最原始的,是用兽皮简单加工制作而成,虽然粗糙,但很有特色,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蚩尤部落这时已经有了服饰,现代蚩尤后人的传统服饰,应该就是从那时发展而来的。至于神话传说中“兽身人语”“牛蹄”“四目六手”“铜头铁额”等等,都应是对蚩尤的赞美,就像今天的“身材魁梧,精神抖擞,脸大如盆,脚如磐石,臂可擎天”一样。

在与其他部落打仗时,蚩尤部落用服饰或盔甲来保护身体,这是远古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蚩尤部落活动区域是华东的北部平原,大都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黍、粟、稷等农作物,故事中所谓“食沙石子”中的“沙”指的应该就是黍、粟、稷等粮食作物种子,所谓“石子”应该就是盐。

这充分说明蚩尤部落已会耕稼,把收获的粮食作为主要食物,已经不再以猎获的动物作为主要食物,还把盐作为必需品,因此,蚩尤部落人高马大,身体健壮,在当时已相对富强。

蚩尤被誉为“中华兵祖”,所谓“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征风招雨,吹烟喷雾”。在其他部落还在为吃饭发愁,为取得食物无计可施的时候,蚩尤部落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并可用来制造兵器,还会借助天象排兵布阵,其文明程度已不再是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了。

蜀山传说中所说“砍掉了脑袋会安上,砍断了胳膊腿会接上”,是说蚩尤部落已经有了很高的医术。苗族就是蚩尤的后裔,无论是苗医还是苗药,皆有过人之处。但在部落大战中,蚩尤还是败给了黄帝,被黄帝擒获杀害。至于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原因,及蚩尤被杀害的具体情形,这是尘封地下的一个谜。

宋霖在《历史学刊》上曾这样写道:“绝辔,割断缰绳,一任曾经驮载蚩尤纵横天下的剽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中长啸悲鸣。”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就此落幕。”

唐代诗人胡曾有诗曰:“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蚩尤是九黎部落首领,更是一位远古时代的英雄。

《皇览·墓冢记》有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阚城就是古代“中都城”,也是蚩尤时距“致密城”很近的一个小城堡。阚城遗址,在今汶上县南旺镇十里闸北村西济梁公路西侧。

蚩尤的神话传说,依然在南旺的蜀山周边流传,但其真正的身份仍被埋在地下。到底蚩尤就是炎帝,还是蚩尤夺了炎帝之位,已无法定论。不过,蚩尤曾是九黎族的部落首领,史学界已达成共识,其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英雄形象是长存的。

錞于江上的蜀山(竹山)依然在錞于江上,但后来有人在蜀山上建了寺庙,具体建筑年代不详,主持修建寺庙的人又是谁,已不知其姓名,据说是一个落榜的举子。此人自以为学识渊博,新科状元非他莫属,但科考失利,心灰意冷,到处游荡。

一天,他来到蜀山脚下,见闻波光粼粼的水中央有蜀山錞于其上,水面鸥鸟翔飞,荷莲飘香,芦苇荡漾。登上蜀山眺望,白云下矗立着灰色的山峰,豁然开朗起来。他有了出家的念头,决心在蜀山修建一座寺院,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蜀山寺。

在蜀山之地,还有宋白两姓不分的故事。

明朝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奉皇帝之命疏通大运河,宋礼来到济宁巡勘大运河会通河段,发现元代会通河段是赖汶泗泉流,一出济宁天井闸,一出鲁桥镇,但济宁以北泗不能通。

宋礼在为济宁以北水源发愁,夜里梦见聚谈地势山水分支。后扮作百姓延访梦中的那个人,走到汶上彩山的南边遇到白英,其情景和梦中一样。两个人便坐谈于场圃之间,悉合机宜,载之俱归。

白英精思数十年,适遇宋礼治河,遂出奇计筑坝,引汶水注入南旺,南北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就是从这个时候,宋白两姓不分,直到现在,被传为佳话。

为了保障运河一年四季都能通航,不影响漕运,汛期就把多余的水储存起来,枯水期就用储存起来的水补充到南旺分水口,在南旺修建了三个水柜,蜀山湖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南旺是“水脊”,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枢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在南旺驻跸,并游览蜀山湖,与蜀山寺的住持谈经论道,吟诗作对。文人骚客也驻足南旺分水庙,并多到蜀山湖游览观光,登蜀山烧香拜佛。清代姚鼐曾诗曰:“帆前莽苍暗平芜,风雨神灵定有无。一片云遮分水庙,四垂天入蜀山湖。”

蜀山湖因蜀山而得名,明清两朝不仅是保障漕运的水柜,也被百姓视为母亲湖。因此,蜀山湖有“日出斗金”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