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艺文志」王大中 ‖ 美术家李玉滋/兖州书画家传
李玉滋 (1935——2006 年 ),兖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九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山西省壁画雕塑艺术院院长。
李玉滋于一九五五年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山西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他致力于敦煌与历代庙堂壁画的研究,并从中汲取艺术创作语言,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获得法国巴黎春季沙龙艺术展金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山西省文艺创作金奖等。
其代表作品有《引黄图》、《朝阳洞》、《创业图》( 李济远、李玉滋 )、《血与火》(李玉滋、冯长江 )、《飞花时节》(李玉滋、冯长江 )、《岁月》、《唐风》、《大山之魂》等。有七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有三幅被选入《中国美术五十年》、《20 世纪中国美术》、《近代中国人物画全集》等大型历史画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打成右派的李玉滋,因病从太原回老家兖州静养。在养病期间,他经常到县文化馆与美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并对他们的创作予以指导。许多美术爱好者一经他指点,艺术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不少人的作品得以参加全国美展和省美展,更有一些作品作为年画出版发行。在这一个时期,兖州出现了人物画创作高潮,李宝亮、马长友、陈青等,都在李玉滋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知名画家。还有不少现在活跃在画坛的兖州籍画家,当年也都曾受到过他的影响。他还倡议成立了兖州少年美术创作班,为日后兖州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兖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玉滋擅长主题画创作,他在创作中善于把握大局,对主题性的阐述独具天赋。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他对重彩画的绘制形式,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初到晋中时,就十分重视永乐宫元代的壁画,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临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对于主题绘画创作,李玉滋也有着十分独到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描写人的艺术,才能更广阔、更深刻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它可以颂扬真理,也可以祛除邪恶,它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憧憬与向往。任何国家与民族,都需要表现时代精神的主题绘画作品,欧洲的宗教绘画,美国的自由女神雕像,就是鲜明的例证。他说,如果没有表现生活重大题材的鸿篇巨作,就算不上具备完美健全的民族文化。
为了将壁画特点施之人物画的创作中,他历数十年实践,终于创造出具有自己艺术面目的斑驳重彩。就表现形式而言,李玉滋从传统的工笔重彩,到独创的斑驳重彩,大幅度地强化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由弱到强,由纤细到粗犷,推陈出新,以求形式适应时代的需要。他倡导“从敦煌走进现代”、“让工笔重彩从贵族画转向平民”,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宏篇巨制《血与火》,正是这种探索的成功之作。这幅画完成于 1982 年的作品,送京参加过建国三十周年艺术展后,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法国参加巴黎春季沙龙艺术展,并荣获金奖。该奖是世界美术创作最有份量的大奖之一,数十年中,中国画家获此奖项这仅仅二例。1984 年,李玉滋的国画《飞花时节》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并获得了铜奖,受到普遍赞誉。
好的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从这些杰出的作品中,可以窥见时代烙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年代,主题性创作成为了美术创作的主流。李玉滋的作品,一直围绕着时代的重大体裁而精心创作。《黄河》、《英雄赴会》、《创业图》、《总理与农民》、《周总理的嘱托》、《贺老总说戏》、《飞花时节》、《血与火》等等一系列作品,都留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李玉滋退休后,移居深圳,潜心斑驳重彩画的探索与究。他的斑驳重彩,是源自对古代壁画特殊现象的观察。古人画壁画,大多采用勾线平涂的技法,任何壁画诞生的最初,都不是现代人所看到的这般模样。后来,自然参与了进来,成为改变它的刀斧手。千百年来,岁月使它褪去铅华、消尽艳俗,同时又被赋予肌理。李玉滋说:“别人在敦煌,总是在临摹古人的画儿,而我却在观察墙皮儿的剥落、雨水的漏痕、还有被风刀霜剑侵蚀的外壳。这些都是自然的、也是抽象的,要能把天功画出来那该有多么美妙!”
李玉滋是以宣纸和国画色来画斑驳重彩的,他使中国画的线条与水色晕染相结合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了,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线条与斑驳的色块组合。岁月、沧桑、线条、色彩融为一体了,这已经不是对照自然简单的写生,而是在自然的启发下,进行的一种创造。自然的斑驳和艺术的斑驳截然不同,这种美是包融了变化、新奇、古雅。
李玉滋的斑驳重彩创作渐入佳境,一系列的作品正在完成。可惜的是,2006 年 12 月,李玉滋正准备创作巨作《天音》时,心脏病突发,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李德显 ‖ 大禹治水始在“蜀”
- 下一篇:下一篇:「歇后语」村姑 ‖ 老家的歇后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