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李德显 ‖ 中都、致密、阚城的传承与沿革

来源:本站    作者:李德显    时间:2025-07-08      分享到:


汶上县历史上称古中都,古中都的城池坐落在现次丘、刘楼、南旺三乡镇范围之内,而在中都区域之内又有“阚城”、“致密”(也称殷密)的称谓,三城间即交叉而又重合。那么三者之间什么联系呢?笔者通过分析有关史料得出如下猜想。

先说“致密”。《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引《郡国志》语:“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中都本治致密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这里明确说明了春秋或更早时期,就有“中都”这一称谓。作为行政区划的“中都邑”,其中心地也在“致密城”内。当代学者王海波认为:苗族认同蚩尤是人文始祖和民族英雄。一首在苗族地区传唱了数千年的歌谣,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的怀念和记忆。

史料显示,黄帝蚩尤一场“涿鹿”大战,蚩尤部族战败后流落四方。其中苗族就是一个典型的随蚩尤部落迁徙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苗族对蚩尤有着深厚的敬仰,尊称他为“尤祖公”或“格蚩爷老”。在苗族的文化传统中,仍然保留着象征蚩尤的“蚩尤旗”和“蚩尤冠”。苗族的史诗中,也提到蚩尤的后代曾居住在黄河流域,后来逐渐迁移到长江流域。他们的歌词中多次提到的“直米利”。这应是汶上“致密”的谐音,发音与汶上古城“致密”基本相同。“致密城”者,汶上古邑城也。由此可知,鲁西和鲁西南是号称“九黎”的蚩尤同胞兄弟九个部落、同族兄弟七十二个部落,共计八十一个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域,致密则是蚩尤的政治中心。致密城应是蚩尤所建立的都城,古城应建立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上古城池之一。

再说“中都”。《汶上县志》载:汶上春秋时期为鲁中都邑地,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一职。也就是说,孔子在春秋时期做中都宰时,就已经有了“中都”这一称谓。

近代文字研究专家唐兰先生说:“(中)本为氏族社会徽帜。古时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赴,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中”是“旗”的初文,引申为“中央”之义。“重聚”(巨野蚩尤肩髀冢)就在“中冀”的地域范围之内。汶上古“中都”即是“中冀”的地名遗存。“冀”是上古帝王居住时间最长的“都”。《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孔子三朝记》也载:“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史料中说的“涿鹿、中冀”,即为汶上的“蜀麓”。“独”字的繁体字写作“獨”,‘獨’通‘蜀’,所以“涿鹿”在周代实为“蜀鹿”。黄帝打败蚩尤后,蚩尤部分部落四处逃亡,降服的族民归顺于黄帝。为维护帝位,皇帝即在蚩尤致密城的故土上建立黄帝都,即“中都”。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周代春秋时期。

又说“阚城”。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激战后,炎黄部落首领将蚩尤首级安葬在“中都(致密城)”南侧,史称“阚”地。《史记·正义》:“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续夷坚志·蚩尤城》中提到,蚩尤姓阚,因此“阚蚩尤城”之名由此而来,进一步印证了蚩尤与阚姓之间的关联。

春秋时期,阚城曾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下邑,《阚氏族谱》:周朝有阚国,相传是黄帝姞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又说:齐国有大夫止被封到阚,也称“阚国”。其后人以此封地为姓,称为阚氏。明代《汶上县志》和明清时代的“河湖图”均标识出蚩尤冢位于“阚城”中。笔者认为,黄帝借蚩尤余威震摄天下,瘗埋蚩尤于“阚冢”,阚遂成上古之“冢城”。阚氏后人委以监守祭祀“蚩尤冢”重任,以致后来成为阚氏专门祀蚩尤的“冢城”。

阚城祭祀蚩尤的活动史载不绝。《郡国志》载“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记“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史记•封禅书》记始皇封禅泰山祭祀蚩尤:“齐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东国岁时记》还记载了端午节(天中节)祭蚩尤除疫的情况:“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

综上所述,中都、致密、阚城均在同一区域内,城与城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叉重叠,而且还赋予不同时期的历史称谓。在年代更替上,“致密”应早于“中都”,“阚城”应晚于“中都”,这是同一区域内城池沿革。这一现象的呈现,充分证实了鲁西南“太昊之都”的文化厚重,彰显了上古时期部族更替、传承的清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