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中艺文志 ‖ 走进王大中的艺术世界
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反复变迁中,虽然几乎要淡出世人的视界。但它终归是孔、孟的桑梓之地,儒家思想的核心区域,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儒学的熏陶、佛教的加执,李杜诗风与泗水的浸润,使得一大批作家、诗人、书画家在这里如鱼得水。王大中先生就是这片土地上,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他在此怡然自得,在书法、篆刻创作与理论研究,金石、诗文、地方文史等各方面,都有着颇为丰硕的成果。他不以书印为稻粮谋,数十年如一日的,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弘扬,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早些年初习书法时,即闻王大中先生的大名,时常得观其书作,直追古人笔意,可见其用功至深,欣欣然心问神往,以为他一定是位淡静如水的老者。数年前的一次文友雅聚中,得以拜识,竟是一介年纪尚轻,衣着打扮中规中矩,言语儒雅风趣的书生。或者说更像一位公务员或者教师,浑身上下无一丝所谓艺术家的味道。
此后我与先生交流渐渐深,对他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学术观点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大中先生非常健谈,不仅是在书法篆刻方面,在其他传统文化上,更是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他思维敏锐、踏实勤恳,而且正直耿介,竭力坚持自我,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他对地方文史研究极深,对书画界的掌故了如指掌,记忆又格外的好,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听他聊天,真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大中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在读中学时,就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从鼎彝金文到秦砖汉瓦,从汉魏刻石到唐宋法帖,无不涉及。其书初从颜真卿《颜勤礼碑》入手,进而转习篆、隶,于《石鼓》《张迁》《石门颂》用力尤多,于简帛、吴昌硕更是用心至勤。其早年作品方圆兼施,纵横有序,飘逸灵动而不浮滑,得沉着痛快之意。后逐渐转向宽博萧散、厚重灵动而不失大气之,章草渊雅之气尤为突出。在大中先生的工作室,我有幸翻阅了大量他的楷、行、草、篆作品,尤其对他作品中浓厚的书卷气心生感叹。
大中先生尤擅篆、隶书,近年来,其留意于伊秉绶、吴昌硕,书风更趋向于和谐安详,用笔更加老辣圆熟、灵动疏朗。长期的笔墨励炼和人生阅历使他在书法微妙变化中突显出更具个性风貌,与古代文人墨客退隐于田园的清高超脱极为相似。他坚持博采众家之精髓,不断求索创新,对各种字体的间架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创作中笔端多姿的字型变化、运笔模式、纸张书写内容的章法布局,均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而自成一家。其风格在平正端庄中寓点画之精妙灵动,兼备古雅简净与端庄流丽,而碑意的融入,又使其隐含刚健雄强、风清骨峻之美。其用笔一派神机,笔酣意足,自然冲和。笔法、墨法相得益彰,笔墨线条浑圆而爽俊,如熔金出冶,自然流淌,元气浑然,简静至极。
大中先生的篆刻艺术更值得称道。其印初宗秦汉,于三晋小鿭别有心得;后转师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诸家,追求秀中隐拙、拙中见秀的意趣。他强调篆刻线条的书写性、灵动性、趣味性,巧拙互补,简繁互动。他工稳与写意兼备,曾经深入研习的古鿭,不仅仅以面目的形式存在,而是似精髓贯穿于创作始终,进而形成他自己的隐藏于形式之下的风格。
大中先生对个人面貌的形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反对艺术家过早形成固定的面目。他认为,艺术家的风格应是内在的,是艺术家自身修养与对文化理解的自然显现,而不是强作面目,仅仅成为世人可见的面孔。
这些年来,书画界也如其他行业一样,处在一个转型和剧变的时期,充满了浮躁和焦虑的气息。一方面是诸多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人格情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们潜心研究、埋头创作。一方面是伪大师满地走,假桂冠顶顶飞,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致力于书画艺术的学者,大中先生却显得格外气定神闲,没有牢骚和抱怨,也不去媚俗曲意迎合时尚。大中先生深知,书法家不仅仅是写字好看的人,那样的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书匠”,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精神、学养、性灵和节操同样重要。
大中先生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之道,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境界的书法作品里面自然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有文化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灵动之美、韵律之美、清逸之美、自然之美。书法最后比拼的不仅仅是字的书写,字要写到一定的境界,还要字外的功夫,需要精神的内涵与文化素养。换言之,就是你有多高的修养也就决定了你是多高的书家了。
除了勤于书道,大中先生善于从从传统文化中提高学识、修养,他通诗词,明史学,精金石,在书法绘画创作、书法理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家,他既具有真性情,又具有专业的水准,同时还具有宽广博大的的视野,这就造就了他不仅书法写的好,做学问、写文章中也体现出逻辑的缜密、理性的清明。
大中先生对于学问的态度,既高屋建瓴,大开大阖,又孜孜矻矻,一丝不苟。在写文章做学问方面,大中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平实朴素,不绕弯子,也不卖弄学问,文章即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又有雅俗共赏的亲和力。第二是重证据,重第一手材料。他是搞文学出身,却颇有史家所谓言必有据、落笔谨慎的风范。因此,他一旦做出判断,便像老吏断狱,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第三是眼界开阔,方法得当。他没有受过所谓正规学术训练,但是他却很注意方法的使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以实证的方法为基础,辅以统计的方法、比较方法等等,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如虎添翼。他有着极其丰硕学术理论成果,所著《二十世纪篆刻简史》,在对艺术史脉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穷微洞本,对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填补了当代篆刻史研究的空白。
近年来他又怀着对文史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度责任感,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资料,严禁考证,编著了40多万字的《牛运震》一书,使得牛运震这位鸿儒巨匠、廉吏清官的事迹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编写的《话说酒仙桥》《龙桥印象》等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近期,以纪念清朝一代廉吏牛运震而兴建的牛运震纪念馆在兖州区新兖镇牛楼社区落成,将作为一处廉政文化、政德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整个纪念馆从规划到建设,都饱含王大中和他的伙伴们的心血和汗水。他编写的《兖州金口坝刻石遗珍》荣获省政协文史书刊一等奖,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甚至感到,当代中国书画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兖州历史文化研究,如果缺少了大中先生发掘的史料和原创的论点,将会产生巨大的阙失。这一点,恐怕大中先生本人都没有意识到!
- 上一篇:上一篇:赵青 | 新时代儒商践行企业家精神的 姿态状态心态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