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加强 ‖ 遇见马家井
秋中的八月依旧热气腾腾,我和妻子如期踏上了泗水之行,首次跟着她回娘家走亲戚。泗水县位于济宁的东北部,而微山县则处在济宁的西南端,两地相距百余公里,我曾先后几次到泗水采风学习,稍显漫长的行途总叫人有种莫名的距离感。不得不说,这份姻缘在拉近心距的同时,也悄然扯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泗水从此成了一个我们说走就走的地方。
暮光十色,妻子驾车从微山入口驶上了G3高速,行驶在了通达的柏油路上,穿行于美妙的心境之中。妻子是土生土长的泗水人,尽管常年在外打拼奔波,但那份乡情始终炙热无比,说到回乡,一脚油门便稳稳地踩到了底。车窗外,苗木青翠,晚霞斑斓,枝条朝人摇摆,绿叶随光翻转,微风中似有一声声呢喃或呼唤。蓦然间,连亘的峰峦闯进了眼眸,潋滟的波涛引入了眼帘,蹁跹的飞鸟抓住了眼球.......这一路,妻子不时畅谈起家乡的过去与现在,从一条村间路聊到一片瓜果香,从父爱如山说到姊妹情深,让我不禁设想暮色里的泗水将会怎样出现。
夜幕降临,车灯烁烁,我们的车子缓缓抵达泗水高速出口,妻子摇下车窗,随口说到“回家的感觉真好,连空气都是甜甜的。”透过车窗,晚风徐徐,带给人一种久违的舒爽,是一种放空自己的舒适,亦是一种回归本心的爽快。此时,夜空深邃,群星拱月,泗水在若隐若现的山峦之间变得愈加空灵和神秘。妻子打亮车灯,马不停蹄地奔上了回“马家井”的乡村小路。
回村的小路逼仄,黑灯瞎火,妻子睁大了眼睛说“走这条路回马家井会快很多”。我也随之睁大了眼睛,望着车灯照亮的前方,盼着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村落。期间,一辆辆半挂车三三两两地呼啸着从我们旁边经过,那嘈杂的声响悄悄延续着我的各种猜测与思考,妻子说,“跑车也是泗水人谋生的方式之一,他们偶尔组成走南闯北的运输车队,一起出发,相互照应。”我由此想到老家南阳镇首尾相接的连家船,想到了那些极其相似的奋斗画面,只不过有人在劈波斩浪,而有人则在披荆斩棘,人在当下哪有“容易”可讲?车头一转,眼前一亮,一排排楼房放射出一道道光线,妻子告诉我“马家井”到了。沿着光前行,顺着道寻觅,两旁有庄稼,周遭有虫鸣,这显然是新时代的新农村。马家井,莫非以马氏人家为主?
遇见马家井,就像遇见恋人时一样,亲戚们一见如故,着实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促膝而谈,不禁抛出了心头的疑问,得到了答案却出人意料,马家井村竟以罗氏人家居多。原来,在清朝末年,一位姓马的有志之士组织人力物力为本村打了一口宝贵的井,村民们吃水用水都不忘挖井之人,遂将村名定为马家井。就这样,一口井滋润出村人的善良与担当,澄清着世世代代的渴望和念想。
次日一早,晨光熹微,妻子带我去吃火烧,众所周知,泗水火烧可是当地出了名的传统小吃。火烧馅里的肉要在前一晚腌制,做火烧的鏊子通常是上下封口,这样做出的火烧外酥里嫩味浓。这次妻子选了一家清真火烧,早点摊前人烟熙攘,老远就能闻到那馥郁的羊肉味,简直叫人垂涎三尺。拿着滚烫的火烧,我便迫不及待地下口,刚一咬,那股滚烫的汁水就涌了出来,紧接着涌向了五脏六腑,涌向了人在他乡的偏爱。
旭日东升,光芒万丈,明媚的光瞬间照亮整个马家井。湛蓝的天空一望无垠,洁白的云朵勾勒着村庄的轮廓。居高俯瞰,民房俨然,良田成片,一排排绯红墙体的楼房宛如一颗颗镶嵌在村落里的红宝石,这是乡村的与时俱进,也是时代的不忘初心。环顾四周,花丛五颜六色,灌木千姿百态,一只只飞舞的蜂蝶就像一个个探访村庄的使者,伴着举目的新奇,带着满心的渴望。
漫步于田间小路,曲径通幽,花瓜飘香,堪比人高的玉米杆上已是硕果累累。骄阳之下,一位中年老哥光着膀子正在地头劳作,黝黑的皮肤上汗珠点点,朴素的面孔上神采奕奕。见到我,那老哥先是用毛巾擦了一把脸庞的汗水,而后露出憨厚的笑容,笑容里传递着马家井人的热情和质朴。寻着果香,来到桃园,桃园里的大娘正在笑盈盈地摘桃。那桃子模样俊俏,颗颗饱满,清香扑鼻。桃园大娘说,园里的桃树都是用井水浇灌的,施的是农家肥,这样的桃子能不好吃吗?
蓦然回首,那口老井的遗迹就在桃园里,如今正以各种方式将井水源源不断地灌溉到马家井的角角落落,赓续着血脉,传输着信仰,孕育着希望。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恋红尘 ‖ 故乡的秋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杨恒坡 ‖ 生命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