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我身边的抗战英雄」种衍洋 ‖ 湖火铁魂——褚思沛与微山湖的抗战丰碑

来源:本站    作者:种衍洋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一九三五年,华北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渔网。民族危亡的阴云笼罩在在水汽缭绕的微山湖上。正是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沉寂中,李张阿村一盏昏黄摇曳的油灯下,褚思沛握紧了拳头。年底,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不是一个轻巧的身份,而是将身家性命全部押上的抉择。他明白,在这湖西之地,自己必须成为最早刺破沉沉黑夜的那一束光。

  一九三六年,是他以双脚丈量湖岸、用信念播种希望的年份。三月寒风未消,他就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里张阿村,牵头成立了党小组。这不是简单的名册增减,而是将同样苦闷时局、同样期盼未来的渔民、农民,汇聚到一面无形却鲜红的旗帜之下。六月,力量渐厚,“中共临沙支部”宣告成立。“临沙”二字取自临城与沙沟,既是他活动的腹地,更是一个象征——党的根须,正深深扎进这片临湖的沙土地。散落的党员,终于有了能听见彼此心跳的“主心骨”。至十一月,中共苏鲁临时特委充分肯定这颗已在湖畔扎根成长的种子,决定以其为中心建立临沙区委,褚思沛担任书记。短短一年余,从小组到支部再到区委,他如沉默而坚韧的舟子,一篙一篙,将芦苇荡深处的星星火种悄然串联,终成一片燎原之势。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战的枪声震彻神州,褚思沛从隐秘的组织者,转型为硝烟中的指挥员。他比谁都清醒:在这敌强我弱的绝境里,空有热血不足以保家卫国,必须以武装对抗武装。

  初期练兵:他协助组建的“张阿人民抗日义勇队”,是微山湖芦苇荡中刺出的第一根尖刺。队员多是他的乡亲,操练场是熟悉的河汉水道。他教他们在摇曳的船板上稳住重心、瞄准射击,教他们借无边的芦苇隐藏踪迹。汗水融入湖水,信念却在泥泞中扎根。这群人,成为日后正规武装最珍贵的“种子”。

张光中

  台儿庄战役的“敌后奇兵”:一九三八年春,台儿庄血战正酣。褚思沛接到指令:斩断日军补给线。是夜,他带领沿湖群众,如夜雾一般漫上津浦铁路。没有重武器,便以撬棍、炸药和土造地雷作战。铁轨被无声拆解,桥梁在轰鸣中崩塌。日军坂垣师团的钢铁洪流,竟被这群“土八路”用最原始的方式掐住咽喉,被迫弃车步行。每一次破袭,都为正面战场苦战的将士争得一口喘息之机,堪称他“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军事智慧的极致体现。

  武装合编的“粘合剂”:五月,沛县沦陷前夜,情势危殆。褚思沛毅然率二十余人队伍疾行至滕县沙沟镇黎墟村,同张光中、谢文秀率领的沛县义勇队胜利会师。三股力量汇聚成一支一百二十余人的武装,旋即开赴南塘整编,纳入“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第一大队”。他此行不是简单的投奔,而是主动的融合。作为临沙地区的代表,他以个人威望和赤诚之心消除隔阂,使零散力量真正攥成一个能打出去的“拳头”。


  一九四一年的“重整旗鼓”: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湖区斗争异常残酷。褚思沛与返回家乡的义勇总队军医处长褚雅青联手,再度潜入熟悉的村庄与水路。他们嚼着莲藕和拉嗓子的野菜窝头,又一次发动群众,硬是重建起一支四五十人的精干队伍,番号“参谋处”。他们铲除汉奸、侦察敌情,如水银般渗透于敌人的每一个缝隙,成为微山湖抗日根据地绝不屈服的精神图腾。

  一九四二年冬,湖风如刀。因叛徒出卖,褚思沛不幸被捕。从临城日伪监狱到济南牢房,敌人软硬兼施。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他坚定的沉默前碎为齑粉;随之而来的是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企图撬开他的嘴,挖出湖西地下党的秘密。可他心中装着整片微山湖——哪片芦苇藏着战友,哪个村庄设有交通站,铁路沿线哪些群众递送过情报——这些名字和地点,重逾千钧。他咬碎牙关,咽下鲜血,以最后的气力守护了一切。

  最终,在济南白马山下,他英勇就义,年仅四十三岁。

  他倒下了,但火种未灭。

  临沙区委的同志含泪接过他的担子,继续斗争;他带出的战士,许多后来成为威名赫赫的铁道大队、微湖大队的骨干。那首“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歌谣里,回荡着他未尽的理想。李张阿村的老人至今仍念叨:褚书记总说,“等把鬼子赶跑了,咱在这湖边种满荷花,那才叫好看。”

  如今,微山湖上万亩荷塘年年盛放,如霞似火。那不再只是风景——它是湖水的记忆,是对一位拓荒者、一名战斗者、一个殉道者,最盛大、最沉默,也最永恒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