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陶成桥 ‖ 漫谈嘉祥龙泉寺的前世今生
嘉祥龙泉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丰富而曲折,如今的寺院风貌更承载着岁月的积淀与新生的活力。
早期雏形与定名
龙泉寺最早可追溯至隋唐年间,那时佛法兴盛,信众在山阳建寺。因道场内一巨石之下呈现“龙吐水”的吉象,寺院得名“圣水庵”,成为僧尼修行的场所。虽始建年代难以确切考证,但从这些早期记载中,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明正统年间,女僧翠月禅师在此随坛作仪,将寺中的泉水命名为“龙泉”,寺院也随之更名为“龙泉庵” ,这一名称的转变,是寺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让“龙泉”之名与寺院紧密相连。
禅宗传承与兴盛
到了明正德初年,临济宗第二十五代传人通江禅师途径此地,见山势起伏犹如卧龙蓄势而起,山中有寺,寺中有泉,隐现龙天之相,认为这里是修行弘法的宝地,便驻栖于此,并将龙泉庵正式更名为龙泉禅寺。此后,龙泉寺作为临济宗的传承道场,开始在佛教界崭露头角。明万历十五年,寺院建有天王殿,“并建龙泉寺天王殿碑记”记载了这一盛事,见证着寺院在明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建。 明清两代是龙泉寺的鼎盛时期,据寺内碑刻记载,当时寺院土地达百余亩,规模宏大。各地僧人纷纷到此受戒,信众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敬香礼佛者络绎不绝,享有“北慈灯,南龙泉”的美誉,成为让天下佛教徒仰望的圣地,在佛教文化传播和宗教活动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
战乱破坏与沉寂
然而,龙泉寺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太平天国时期,捻军在山上围绕寺院筑山寨。在军事活动中,寺院的建筑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僧众被迫流离失所,正常的宗教活动也被迫中断,原本宁静的佛门净地沦为军事据点,其宗教功能和日常运转陷入停滞,辉煌的景象逐渐黯淡。
1944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又在山上驻扎。为满足军事需求,他们占用寺院房屋作为营房、仓库或指挥所等,对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肆意改造破坏。寺院中的佛像、经幡、供器等宗教设施在军队的活动中损毁严重,周边环境同样遭受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寺院的衰败,龙泉寺在动荡中艰难存续。
特殊时期的重创
文革期间,龙泉寺被当作“四旧”的典型,遭到红卫兵等组织的冲击。寺内的佛像、经幡、供器等宗教物品几乎全被损毁丢弃,古老建筑因无人维护和随意改造而变得残破不堪。宗教活动被全面禁止,僧众纷纷被遣散,龙泉寺失去了作为宗教场所的功能,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只能在岁月的侵蚀中默默承受着苦难,辉煌不再。
当代复兴与新生
直到2017年秋天,现任龙泉寺住持释昌道法师的到来,为龙泉寺带来了转机。释昌道法师一直秉持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信念 ,在听闻龙泉寺的沧桑经历后,便与其结下了深厚善缘。在众多护法居士和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佛教协会的诚挚邀请下,他毅然决定常住嘉祥,肩负起恢复建设古道场龙泉寺的重任。
释昌道法师来自青岛灵珠山菩提寺,他不辞辛劳,率领弟子长途跋涉来到这座年久失修的道场。初至龙泉寺时,眼前是断壁残垣、破败荒芜的景象,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法师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丰富的寺院建设经验,迅速投身到寺院的规划工作中。他详细考察了寺院的地形地貌,结合佛教建筑规制与现代需求,制定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重建方案,内容涵盖牌坊、山门、水电、道路、寮房以及围墙等基础建设项目。
为了筹集重建所需的资金,释昌道法师四处奔走,积极与各界善信沟通交流,讲述龙泉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重建的意义。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许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支持龙泉寺重建的队伍中,善款和物资不断汇聚而来。在建设过程中,法师还亲自参与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会与施工人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力求让每一处建筑都能完美呈现出佛教建筑的庄严与古朴。
2019年3月8日,是龙泉寺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释昌道法师与十方善信、护法居士齐聚龙泉寺,共同举行并见证了千年古寺重建修缮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庄重而热烈,标志着龙泉寺的重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寺院现状
2012年11月27日,嘉祥龙泉寺被公布为济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龙泉寺内,那眼名为“龙泉”的泉水依然涓涓流淌,数百年来无论干旱与否从未干涸。泉水经地下管道引至放生池旁,从石雕龙头嘴中喷流至池内,为寺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寺内现存15块碑刻,其中明正德二年的“重修龙泉寺记”与明万历十五年的“并建龙泉寺天王殿碑记”尤为珍贵,其余多为清代碑刻,静静伫立在寺院各处,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两棵参天古柏挺拔矗立,还有当地少见的“木柃当”果树、五百多年树龄的小叶女贞茶树等,为寺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绿意。 寺后茂密的森林宛如天然氧吧,与寺院相互映衬。
寺院分为东西两进院,西院作为主建筑,是个四合院布局,正房即为大殿,院中央圆形放生池波光粼粼;东院主要建筑是一座楼房。现有大殿、关公殿、西配殿、观音阁、山门照壁等建筑错落有致,总建筑面积达222.97平方米。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宏伟建筑一应俱全,大雄宝殿内高达5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庄严肃穆,成为寺内标志性景观。每逢佛教节日,众多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香烟袅袅,佛音缭绕,如今的龙泉寺在释昌道法师的努力下,已逐渐恢复往昔的庄严与活力,与青山寺,法云寺,普兴寺交相辉映,如一串宝光流彩的佛珠缠绕着青山山脉,护佑着一方百姓平安。朝颂旭日,晚歌夕阳,暮鼓回荡,晨钟悠扬,岁月深处的波澜在这绵延的山峦里守望沉淀,徐徐展开了一幅钟灵毓秀的人文长卷。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阿芳 ‖ 悲喜忧思话书斋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一个人的奔跑 ‖ “凤凰”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