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新春快乐 ‖ 串门

来源:本站    作者:新春快乐    时间:2025-04-27      分享到:


       周五下午接学生时,偶遇两位中年母亲交谈:“明天周末,去你家串串门,欢不欢迎?”“开什么玩笑啊,这年头谁还串门。不如改天聚聚,你请客买单吧?”言语间,“串门”成了往昔笑谈,“聚聚”则成了新风尚,时代变迁,习俗亦随之更迭。       

      我出生在农村。曾记的拽着大人的手,串门走亲戚,那是孩提时期最惬意的事。不论到谁家,只要有好玩好吃的,邻家的大人向着我,亲戚家的表姊妹兄弟,都让着我。曾记的晚饭后或下雨天,大街小巷都有串门的身影。大人们告诉我,谁家串门的人多,谁家就会儿不愁媳妇,女儿不愁嫁,因为这家人缘好。稍懂人事时,曾记的没事串个门,不是见门就能进,很有讲究。老人经常提醒谁家少去,谁家别去。还发现大人们要是提前打招呼,约定时间去串门,主家就会提前把好吃好喝准备好,门口迎接先递烟,进到门里就倒茶,嘘寒问暖,盛情款待。如果两家关系不和,别说主动串门,就是有事只要能过的去,也不去登门。平日不带礼物,到亲戚、朋友家里去坐坐,喝杯茶,聊聊天,娱乐一下,就是串门。如遇逢年过节,带着礼物去亲戚朋友家,准备稍叙片刻,不吃主家饭就走,也是串门。如主家诚心实意挽留吃饭,盛情难却推辞不掉,那就另当别论。如是带着礼物走亲访友,并准备吃饭,那就是去做客了。

       传统的串门,是一种纯朴的民间民俗,带给人们的是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的和谐稳定。串门儿聊天也很有意思,都聊什么呢?您想吧,大到国际国家事儿,小到东家长李家短,谁家打了盘子,谁家摔了碗,嘴是无话不说,手也不闲着。大姑娘小媳妇纳鞋底,扣鞋垫,嬉笑间暗比谁心灵手巧针线活好。老少爷们吸烟下棋打扑克,而且还经常抬上两句杠,真是乐此不疲。 

      参加工作后,串门的习惯也带到了单位。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娱乐生活非常匮乏,同学同事同乡相互串串门,消磨业余时间。尤其是逗逗同事同乡的娃,给老人敬杯茶,其乐融融。自己抱着逗,看着长的娃,不论在哪里遇见,老远挥着手喊叔叔好。相处久了,同辈或晚辈间都胜似亲兄弟,老一辈见面也是格外亲。一辈同学(同事同乡战友)三辈亲,不只是传说,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随着阅历增长单位变换,逐渐发现单位与农村的串门儿有了太多区别。农村人串门没什么讲究。特别是从坡里收工回来的男人们可以亮着膀,敞着怀,甚至不穿鞋,大大咧咧串门讨水喝。女人蓬头垢面,在村头路边解开怀给孩子喂奶,抱着吃奶的孩子串门子,没人见怪。有时候大姑娘们勉着袖口露着胳膊,挽着裤腿满鞋泥照样去串门,那也是常见的事。在单位同事间串门讲究就多了。除了整洁服饰之外,还要注意修饰仪表。男性要洗脸刮胡子鞋打油,买盒香烟装兜里,女性梳妆打扮抹唇膏,水果点心不能少。先敲门,听到应声、开门,进屋就要礼貌性的寒暄问安,在主人引导下才能落座。时至今日,在水泥森林构建的城市里,串门有些情景颇为尴尬:主家装潢精美,室内一尘不染,坐在高档沙发上却如坐针毡;自己空手而来,主家盛情款待,感觉受之有愧,浑身不舒坦;如是应邀进家,主家的爱人不冷不热不待见,正在学习的孩子嫌说话声太吵。此时话没说透,事没办妥,走也不是,留也不对,进退两难;如果串门的身份比主家高,主家就会诚惶诚恐,说话唯唯诺诺;社区楼栋差别不大,偶尔认错楼,敲错门,不认识主家还好应付,如提着礼品敲开半生不熟人的门,那就显得尴尬了。一般情况下,熟人之间串门,不一定要带礼品,随手带点土特产也是未尝不可。年节串门,礼物是传递爱心和情感载体,对亲戚、对朋友、对长辈是要区别对待,慎重挑选,不在花钱多与少,关键是主家喜欢就好。

       时光荏苒,岁至暮年,情感细腻,常为往事触心弦。现已进城定居多年,房间虽宽敞,老友串门寥寥无几。新朋友间日常微信成了主要联络方式,电话问候都少有。乔迁新居、婚礼庆典,吃喜面,贵宾多在酒店相聚,至于新朋友居所方位,家中老少情况,多数人已浑然不知。盛邀美酒有多少亲情,真的耐人寻味。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礼尚往来形式亦随之有变。串门习俗渐行渐远,我心有不甘,也有不安。

     乙巳晚春二十六于警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