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昌杰 ‖ 乡场轶事录(195)花开花谢
逶迤群峰中,有一座/被青山环抱的小村落,名叫侯家村。这里四季分明,春天山花烂漫,夏日绿荫如盖,秋风送爽时苞米飘香,冬雪皑皑下银装素裹。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有一位名叫侯昆岚的农民写手,他从未踏足过科班的门槛,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为他铺就文学之路,但他拥有一支饱蘸深情的笔,一颗对文学炽热的心,还有一辈子也写不完的故事。
侯昆岚的家,坐落在村子东头的一间简陋土屋里。土屋的墙壁因年月久远而显得斑驳,墙壁上挂着几幅泛黄的画卷,那是他年轻时用捡来的铅笔,在废纸上勾勒出的梦想蓝图。屋外,一片小小的菜园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这是他一家人的生活来源。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侯昆岚便会在那片菜园边,望着远处的山峦,沉思着心中的故事。
侯昆岚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故事一样,充满了多舛与波折。他自幼便对文学情有独钟,每当夜深人静,整个山村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有他家的那盏油灯还闪烁着微弱而坚定的光芒。在昏黄的灯光下,侯昆岚用那支磨得发亮的钢笔,在破旧的笔记本上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编织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的笔触或轻柔细腻,或沉重深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他的故事里,总是恶人欺压好人,善良者屡遭不幸,而那些为恶之人却飞黄腾达。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命运,仿佛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侯昆岚年轻时,也曾怀揣着梦想走出山村,想要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侯昆岚怀揣着自己精心创作的手稿,骑着一辆唏哩哗啦的自行车踏上了前往鹿山市的柏油路。他心中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编辑的认可。然而,当他走进那家小小的出版社时,却遭遇了冷遇。
“你这写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编辑瞥了一眼他的手稿,不屑地扔在了一边,“我们出版社可不出这种没水平的东西!”
侯昆岚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心血竟然被如此轻视。他捡起手稿,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低声说道:“编辑同志,这是我的心血,我希望你能认真看一看……”
“看什么看?你这种农民写手,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编辑打断了他的话,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快走快走,别浪费我的时间!”
侯昆岚无奈地走出了出版社,手中的手稿仿佛变得异常沉重。他望着天边渐渐落下的夕阳,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他转身走出编辑部的大门,坐在圈椅里的年青编辑跷着二郎腿吐云喷雾。“带上门!”他愤愤离开。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会有人看到他的作品的价值。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侯昆岚屡次投稿,却屡次遭遇奚落和碰壁。有的编辑甚至嘲笑他的文笔粗糙,故事悲观,根本不适合出版。侯昆岚的心被一次次地刺痛,但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每当夜深人静时,侯昆岚便会点燃一盏油灯,继续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书写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他的笔触更加深沉,更加有力,仿佛要将所有的苦难和挫折都化作笔下的文字。
长篇《死了皆了》是侯昆岚的呕心沥血之作。这部小说以他身边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书中的恶人嚣张跋扈,仗着权势和金钱为所欲为;而好人却善良正直,却总是被命运捉弄,屡遭不幸。那种深切的悲痛和无助,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泪流满面。
侯昆岚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几乎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他常常为了一个情节、一个人物而冥思苦想,甚至夜不能寐。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都融入到了这部小说中。然而,这部小说在侯昆岚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侯昆岚再次踏上了前往另一个城市昙花市的路。他手中紧握着《死了皆了》的手稿,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然而,当他走进那家出版社时,却与上次一样遭遇了冷遇。
“你这部小说太悲观了,根本不适合出版。”编辑翻了翻手稿,皱着眉头说道,“我们出版社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作品,你这种悲观的东西,谁会看?”
侯昆岚的心中一阵刺痛,他强忍着泪水,低声说道:“编辑同志,这是我的心血,我希望你能认真看一看……这部小说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现实,它有权被出版……”
“现实?什么现实?你这种农民写手,能懂什么现实?你看农民哪有要饭逃荒的?更可恶的是还有上吊喝药的。”编辑打断了他的话,不屑地哼了一声,“快走快走,别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
侯昆岚无奈地走出了出版社,手中的手稿仿佛变得冰冷沉重。他望着天边飘落的雪花,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出版,但他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命运似乎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就在侯昆岚以为自己将永远默默无闻的时候,他却突患心梗然离世了。那个春日里,山花烂漫,侯昆岚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离世,让这个小山村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人们纷纷惋惜,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写手,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家人更是悲痛欲绝,他们无法相信,这个一直默默耕耘在文学田野上的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然而,命运却在他离世后,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市作协为了挖掘本土文化,偶然间发现了侯昆岚的遗作《死了皆了》。他们被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所吸引,决定将其上报给中国作协。
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成功了。中国作协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深处的力作。这一消息传开后,整个文学界都轰动了。银河电影公司也联系上了侯昆岚的家人,希望能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
市作协趁机对侯昆岚进行了全面的包装和宣传,他的故事和作品开始广为人知。然而,在这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丑态。
一些文痞见状,纷纷跳出来争功夺利。他们声称自己曾经发现过侯昆岚的才华,曾经帮助过他,甚至有人厚颜无耻地说自己是《死了皆了》的“共同创作者”。他们为了争夺这份荣耀,不惜编造谎言,互相攻击诋毁。
侯昆岚的家人看到这些丑态,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们知道,这些文痞只是为了名利而来,他们根本不懂得侯昆岚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们默默地守护着侯昆岚的遗作,不愿意让这些污浊的东西玷污了他的名声。
电影《死了皆了》的拍摄过程充满了艰辛。导演和演员们为了还原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深入山村体验生活,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他们用心去感受侯昆岚笔下的世界,用镜头去捕捉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悲情的故事。
经过数月的努力,电影终于拍摄完成并成功上映。上映后,电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观众们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悲情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为恶人的嚣张跋扈而愤怒,为好人的不幸遭遇而流泪。侯昆岚的名字也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此时的侯昆岚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他的家人和朋友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为他感到惋惜和遗憾。他们知道,如果侯昆岚还在世的话,他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创作,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就在这时,一位来自印度的作家拉尔卡姆慕名造访了这个小山村。他听说侯昆岚的故事后,被深深地打动了。他读了侯昆岚的作品后,更是被那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拉尔卡姆决定将这些作品全部翻译成印度语,在印度出版发行。
在侯家村的纪念馆里,拉尔卡姆见到了侯昆岚的家人,他深情地说道:“侯昆岚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深处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作品和故事。”
侯昆岚的家人被拉尔卡姆的真诚所打动,他们感激地将侯昆岚的遗作交给了他。拉尔卡姆带着这些宝贵的作品回到了印度,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
不久之后,侯昆岚的作品在印度出版发行,引起了轰动。印度读者们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些作品不仅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侯昆岚的名字也成为了印度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纷纷探讨他的作品,研究他的叙事风格。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代新萍 ‖ 踏春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王家年 ‖ 静读退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