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晓璇 ‖ 五祖归祠,血脉里的根与魂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璇    时间:2025-04-06      分享到:

  

祠堂是族人祭奠缅怀先祖的地方,是家族的纪念馆,承载着家族文化的精髓并代代传承。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胎记”,寻到自己的根,感知自己的灵魂。这座位于微山县张楼乡孙庄村的孙氏家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记录着孙氏族人对历代先祖的愐怀与祭祀,承载着孙氏厚重的家族文化,后毁于兵火,族人忙于逃难,困于生计,无力重建。二OOO年在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家祠在原址上重新建起,二O二四年春再次扩建,历时一年,始有今日之规模。

  站在孙氏家祠大门前,看着大门东首金水绘制的孙氏先祖圣迹图,听着孙厚玉先生满含深情地讲述他们五位先祖的故事,我的思绪随着他的讲述走进了历史。明洪武年间,政府组织的那次大规模移民,虽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令全国人口均衡分布,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极其悲壮的,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骨肉离散,上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剧。孙氏仁、义、智、道、远五公从山西洪洞县东迁,明政府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在移民条律中明确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必须分迁各地。兄弟五人为了日后相认,商定不改姓氏,在萧县瓦子口稍作停留后分迁,洒泪而别。长兄仁公迁居古棠欢上(1953年划归微山县后改名大孙庄),五弟尚小,依长兄而居;义公迁址鱼邑;智公迁至巨野;道公迁至丰邑。五弟成年婚娶后,迁至黄甸。自此孙氏五祖各自在迁居地安居乐业,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余万人。兄弟五人分迁各地后,血脉中涌动着的亲情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们的心,呼唤着他们依照族谱中的记载,不断寻找分散各地的亲人,在族谱的牵引下,最终五祖归祠,骨肉团圆,血脉归一。六百多载的漫漫寻亲路令人动容,浓浓的亲情暖人心,这既是血脉的紧密链接,也是亲情的深情呼唤。

  家祠中彰显英雄精神的红色文化和承载着孙氏历代先祖智慧的家族文化令我基因中深藏的家国情怀奔涌而起,激情满怀。中国人历来讲究家国天下,自鸿蒙初辟,这理念便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历朝历代,一脉相承的是对家的眷恋守护,对国的担当奉献,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国即是家,家即是国,家与国密不可分,国史即家史,百家姓即百家史,无数个家族的历史组成了国家的历史。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但详细记录了每个家族迁徒发展的历史,也忠实反映着国家的发展变迁。每一部家谱都是一部浓缩的历史,记录着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承载着一个个家族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

  “树发千枝根共本,水流万派源同流。”寻根问祖,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份执念,是对生命根源的深切渴望。有了族谱的指引,我们才能踏上心灵的归途,穿越千山万水,找到那份遗失已久的归属感,骨肉得以团聚。这种团聚,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相认与团聚,更是心灵深处的契合和对家族情感的深度唤醒与强化。

  这份执念往小了说,是对血脉亲情的渴求,往大了说是华夏儿女最朴素的祖先崇拜,直到现在,中国人每遇事必焚香祷告,除了敬天地,就是敬祖宗,一为告知,二为祈福。祖先崇拜是华夏儿女心灵深处最温柔的牵绊,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当祠堂里的香烛燃起,每一缕袅袅升起的轻烟里,都在轻声诉说着祖辈们的悲欢离合,英雄壮举。人们通过祭祀,不仅表达出对先人的一种缅怀与敬仰,更是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认同。在这样的仪式中,先辈的精神与智慧得以传承,成为后辈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方向,给予力量。在华夏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祖先崇拜与家族传承、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共同编织着一幅幅家国天下的壮丽画卷,它们相辅相成,互为统一,构筑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精神家园。

  记得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历史传承的民族是走不远的。纵观世界文明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文明,前三个古代文明早已经消失,唯独中国文明传承至今。这主要得益于古代中国对于文化的留存和传承要远远高于其他文明古国。注重传承是华夏民族的一大特色,而家族传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基础,祠堂与家谱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姓氏族谱是社会成员与其家族关系的一种标志与符号,代表着斩不断的血脉之根。五千多年来,基于战争与自然灾祸、生存资源馈乏等各种原因,家族成员为了生存被迫分离,分散各地,失去联系,而姓氏族谱作为日后相认的唯一标志与符号,无论大家迁往哪里,无论生活多么窘迫,随身行囊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族谱。什么都可以丢,唯有族谱不可丢。它连着回家的路,有了它,就能找到家,找到亲人。小的时候常听父亲在饭桌上念叨他父亲的父亲为他们讲述的祖上四处逃难时全力保护族谱的故事。当时理解不了,现在才明白父亲当时跟我们讲这些故事的意义所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谱都是最重要的存在。

  家谱中的文化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河中最细腻最深情的波纹,它以血缘为纽带,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技艺、智慧、价值观等紧密相连,并代代相传。从古老的农耕智慧到精湛的手工技艺,从家训家风到为人处世的哲学,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家族的口耳相传与文字记载中得以保存。孙氏映雪堂先祖映雪苦读的故事代代传颂,激励着后世族人奋发读书,建功立业,上报效祖国,下光大孙氏门楣。家族,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小单元,以其独有的方式,守护着华夏文明的火种,使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甲骨文的神秘到唐诗宋词的辉煌,从四大发明的智慧到丝绸之路的繁荣,华夏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影响了世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与气质。家国天下,是这一传承体系中最为宏大的命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以家族为荣,以国家为重,他们或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或著书立说,传承文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孝两全”的高尚情操。

  如今,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在一个地方聚族而居,同一家族的人们因工作、学习等原因散落天涯,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但有了家谱,这份链接就不会断,不管身处何方,一翻开族谱,那份共同的根源意识便油然而生。这种归属感,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链接着彼此,激励着家族成员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即便面对再大的风雨,也能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族谱上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一行行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家族迁徙的足迹和先辈们的悲欢离合、功过是非。它让后人得以看见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岁月,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血脉相连。有了血脉的温暖,族谱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先辈,他们的存在,让家族的轮廓变得清晰而生动,让族谱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着温度与力量。孙氏家祠镌刻于大门西侧的家规家训,每一个字都凝结着历代孙氏族人的心血与智慧,代表着历代先辈对后世子孙的训诫与期许,镌刻在此,希望每位孙氏后人都能牢记于心,付诸于行,继续发扬孙氏勤劳善良、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凝聚起家族所有力量,努力奋斗,让孙氏家族世代续写辉煌,永远繁荣昌盛。

  姓氏族谱不仅是寻根问祖、寻找失散亲人的灯塔,更是凝聚家族力量、赋予家族成员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血脉中流淌着的亲情与责任,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珍惜这份传承,用心守护这份记忆,让家族的火焰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