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素丽 ‖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在空气朗润草木返青的清明假期,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鱼城,走在外环路上,目及之处皆是绿色生态家园的浓郁气息。
家乡小镇有一片桃花林。
沿着杨柳拂面的北外环路向东行一里多地,有一处入口,石牌上写着"桃花源”。踏着修得平整的小路,迎着河堤上那一片醉人的绯红往里走,就会和真正的桃园撞个满怀。春日里灼灼桃花开满河堤,炎炎夏日白里透红皮薄肉嫩 汁甜的水蜜桃就争抢着压弯了枝头。
娴静悠长的惠河从小镇的东北郭蜿蜒穿过,清澈的河水四季如一般流淌,滋养着两岸广袤的田野,也哺育着河畔那有着几十年树龄的千亩桃园。小姑说她小的时候惠河边的杨邵就有了桃园,寒来暑往中桃树更替着,现在已是老中青幼几代同堤了。
这片桃园最早走进我的记忆,是在小学五年级的一次春游。和蔼的张老师带领着我们从村南的校园沿着田间小路直走到惠河边,一路上欢呼雀跃的同学们指点着路边黄灿灿的小野花,路过开得满树雪白的梨园,走进那片映红天边的河右岸的桃林里,没入春光下粉红色的花海里,笑靥如花,临走不忘在河堤的青草堆里扒拉着拔上一把鲜嫩的咕咕苗。
熟悉杨邵,是因为教我们四年语文的杨老师杨家是那里的,他每天早早地骑着大梁自行车来到校园,见着打招呼的学生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笑颜从嘴角上扬如盛开的桃花般明亮温暖。
桃子成熟的日子,有时一个奶奶会在学校附近摆个小摊卖桃,我猜她是从杨邵来的,那成筐的熟透的或有点小疤的桃子,她用刀削一下,五分钱一个卖给进出校园的孩子们。我不是太馋那桃子,因为那时姑姑家有桃园,我总能在暑假里钻进姑姑家的桃园里爬上桃树,挑熟的桃子吃个饱。
小姑家在胡阁,走进那片桃园就像进入了森林一般,桃树一棵棵挨着,树下是大片的阴凉地,抬头是挂满枝头的或青或红的桃子。几年后那片桃园因在平地上雨季地面积水影响桃树生长,结出的果实个头不大也卖不上好价钱,桃园主人们就忍痛砍掉桃树平整土地种了蔬菜大棚或其他农作物。如今那片田地再也没有了桃树的身影。二姑家靠近红卫河河堤南岸,也有一片桃园。高高的河堤上桃林深阔,东西望不到头。桃树种类也多,结出的果儿能从五月吃到中秋前后,五月鲜,蟠桃,水蜜桃,黄桃,寒露蜜接力赛般走进人们的水果世界。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吃着姑姑家的桃子长大的。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表哥表姐也在市里工作定居了,姑姑、姑父帮趁着照顾孩子也跟着进了城,红卫河堤那片桃园不知是否还如之前那般繁盛如初。
杨邵的桃园一直都在。只是多年我不曾在桃花开的时候回来。光阴流逝,老一辈的亲人我的爷爷奶奶相继故去,十多年前最爱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们,清明假期就成了远嫁的女儿必要还乡的日子。迈进进家乡的土地,祭扫完故去的亲人,那颗远方思念的心才踏实安定下来。之后假期尚有余暇,就想陪着家人在家乡转一转。离家不远的杨邵桃园正在花期,我便邀着从市区回来的姑姑们和母亲妹妹一起重又邂逅那片桃园,走进春光深处的惠河河堤。
呼吸着新鲜泥土的气息和桃花朵朵绽放出的淡淡清香,心里多了份释然,多了分温暖的春意。灰褐色虬曲的树干顶端桃枝上浅粉深粉的桃花一簇簇含笑绽放,嫩绿的小片桃叶羞赧般衬在花间,春风拂过,花瓣轻盈抖动,清新甜润的气息扑面涌来。
孩子们欢喜地在桃林里穿行,摸摸这棵树,探探那朵花,看到有粗壮又低矮的枝杈,就撅着小屁股使劲爬上去,在树枝间望着大人咯咯笑。大人们信步其间,边赏桃花边聊家常,暖融融的春风吹起发梢,柔亮亮的阳光洒在身上,大家相扶相贴着漫步,远离喧嚣,沉浸在桃花编织的时空里,任背影淹没在桃园深处。时有花瓣随风飘落在行过的小径上,落在抚触桃树的人们的指尖上,落进碧波轻漾的惠河里,河水中倒映出桃树绰约的风姿,桃花流水两相宜。
2017年鱼台首届桃花节在家乡古韵鱼城的杨邵桃花源举行,踏春赏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赏桃花享美食,在十里桃园中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惠河河堤右侧的田野里盛开着大片黄灿灿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路边的几棵西府海棠也开出了大朵的水粉的花儿,人走进这片桃花源如置身花的海洋,一时乐而忘忧。平整的小径,露出新鲜沙土的干爽的沟堤,摆着套圈的游乐场,也成了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梦幻般洁净美丽的乐园。
一场视觉的盛宴沿着如飘带般修长的惠河延展。登上桥畔的观景台,生态家园那辽阔饱满的色彩和丰富的景致融入眼底,让人更觉这桃园,这河水,这春色的美妙天然。
时间在欢快地游走,不觉就到了饭点。肚子里敲起了小鼓,提醒我别忘了寻找桃源小镇的美食。
小镇西关有片回民区,饮食肉类以羊肉为主,清真羊汤远近闻名。邮电局北面有一家百寿坊羊汤馆,在小镇上有着不错的口碑。饭馆门朝着南北街,店面不大,里面倒也摆放得干净利落。门口靠里的一个案板上盖着煮好的用清香干荷叶包裹的羊肉、羊肚、羊肝杂等。我们到店里下午五点多了,老板说羊肉都快卖完了。小店从老辈经营到现在几十年了,羊肉都是宰杀好趁新鲜就下锅小火慢炖出来的,年轻的店主一边切羊肉一边热情地介绍。
我们点了几碗羊汤,老板切好熟羊肉,起锅加羊汤羊肉熬煮,不大功夫几碗鲜羊汤就上桌了。桌上摆放着胡椒粉,盐,鸡精的调料盒,旁边还有一小碗羊油熬的油辣子。舀一点油辣子放进羊汤里,鲜味更浓了。这羊油辣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那时候奶奶偶尔也会在在热锅里炼点羊油,加上点干辣椒末,晾凉后羊油在碗里凝结成一大块,做咸汤的时候舀一点放在撒了香菜的汤里,汤立时就鲜亮了不少。小时候我喝不惯,总觉得味道太重。现在喝上一口调上羊油的羊汤,那种鲜香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来羊汤馆的路上买的吊炉烧饼还热乎着,正好就着这羊汤。吊炉烧饼也当是小镇响当当的老字号名小吃了,那烤的酥香的表层芝麻脆皮和柔软的五香味夹心发面饼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烧饼个头比之前更大了。东关路口打烧饼的大叔说他家烧饼也是父辈传下来的手艺,就那外表糊着白石灰的锅做的吊炉爱惜着用,用的年岁能比他还大。大婶把发面揉成胚,大叔接着刷上柔滑的五香粉调料,把面胚旋成饼胚,拍打几下贴在吊炉内壁上。细细的炭火在炉底直烘烤到烧饼表面金黄,炉子周围漂着好闻的面香味。喝着美味羊汤,吃着热乎乎的烧饼,七十多岁的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般笑容满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耳畔回荡着那熟悉的旋律。自在鱼城,诗意家园,我可爱的家乡,这里的美景美食不是一日能领略尽其中兴味的。找点闲暇,带上家人,来古韵鱼城邂逅一段旖旎春光,开启一场视觉的盛宴和舌尖上的美食之旅吧。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代新萍 ‖ 晚报让我重新认识美丽的家乡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雪荷 ‖ 油烟之下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