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相雷 ‖ 闲来散读自得趣

来源:本站    作者:王相雷    时间:2025-01-20      分享到:

清包世臣在江西官任上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钱谷融先生在《“静斋”自述》中说:“一个书斋,最要紧的不在于窗明几净,也不在于有宋版元刻,琳琅满架。而是在于其主人一要有闲,二要能静。有闲方能有读书的时间;能静方能有读书的心情。无此二者,虽有书斋,不过等于虚设而已。”

读书,应该在清晨,在午后,抑或在静夜,在安静的书房里,泡上一壶香茗,让空气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样的读书才算是一种享受。最惬意的阅读,是任由自己的喜好,信马由缰式的阅读。在树枝掩映的窗前,或在花园小径旁的石凳上,抱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任笑声肆无忌惮,任泪水滂沱如雨……这不正是旅者游览名胜古迹,陶醉山水之间的快乐吗?

为什么要读书?宋代诗人尤裘:"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林语堂认为学习应当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张大千说:“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在这个越来越挤,越来越喧嚣的世界,真正属于我们的空间是极狭窄的。我知道我无法真正乘风归去,但是又不由得总是抬头望天。我无法确定自己能不能去追回或保留曾经拥有的那许多纯净的东西,但是人活着则必须去追求一种净化,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的东西,人一旦没有了这样的东西,活着的只是一种躯壳。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不为嚣烦尘世所纷扰,远交游弃浮华,不媚俗不浮躁,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清人钱谦益给李君实的《恬致堂集》写序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埃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人,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古人说“行吟泽畔”“林泉生活”,读书必须亲近自然,远离尘嚣。在那清幽宁静的地方读书,容易使人产生飘逸高远的情怀。好书本身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以一种有厚度的庄重感和内涵的严肃性给人以人文思考和抚慰,给人一种向上攀升的力量,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事件的“灯烛”。读好书,就如同沐浴在辉煌的灵光中,灵魂受到洗礼,心灵如同雨后的清空,清新,明净,舒畅,一片蔚蓝。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了解人。要通过书本了解人,读书时就必须善于设身处地,反求诸己。于心有得,再推己及人。如此反复,可以知人,可以论世。读书如参禅,必须全神贯注,必须自我感悟,人要融入书中,物我两忘,求知在其中,快乐亦在其中。

阅读,是给自己的心灵放假,使自己灵魂得以自由、宁静的最佳方式。夜阑人静,青灯作伴,不为别的,就为使自己从一天繁忙嘈杂的生活状态中松弛平静下来,重新找回那个本来的“我”,并使这个“我”在与人类高尚精神的对话中获得滋养。否则,在物欲的冲撞下,在纷乱的人事中,岂不会渐渐迷失了自己?躲进书斋,与书为友,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尝一尝孤灯夜读的生活,品一品清茶伴读的乐趣,读书滋润你枯竭的心灵吧,读书浸润你疲惫的精神。静静地读书,清扫浊气,荡涤俗气,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

如今,读书,在有些人眼里,已经成了孤独者的怪癖,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对他们来说,读书已是一种过时的精神消遣,是与世无争的书生酒后茶余附庸风雅的情调,而不再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对哲理的思考、对艺术的品味。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任繁花逐水流走,我只醉心于闲来散读,一卷在手,便能乐而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