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江夜雨 ‖ 金乡记忆——老味羊肉汤

来源:本站    作者:江夜雨    时间:2025-01-18      分享到:

近日,常想起山东大学吕教授,鲁西南菏泽人,几年前我曾在其家中品尝他亲手熬制的老味羊肉汤,配料丰富,香辣可口,令人食指大动,口舌生津,美其名曰“红油羊汤”。其实,这与我同在鲁西南的故乡金乡家常羊肉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成品也极为相似,主要配料为羊肉、白菜、粉条、羊油辣子,佐以胡椒粉、香菜梗提鲜,是一道有着浓郁鲁西南特色的汤菜,其特在家乡味、乡土味道十足,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意味。

家乡金乡县,盛产优质青山羊、白山羊,行走乡间,常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羊儿游弋于河堤草岸。它们以嫩草为食,逐水而生,随着牧羊人的炸响的空鞭,悠哉乐哉。尤其是一年生小山羊鲜嫩肥美,不腥不膻,吃肉煮汤,口感甚佳。在物资匮乏,缺少荤腥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美味。

我对于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时代的对于食物单一所谓饥饿的记忆是比较深刻,那个年代玉米面占据着食物的主角,那种粗砺拉嗓子的感觉让我现在对玉米面食物仍然心有余悸,除了玉米之外,还有地瓜、嫩玉米棒子都在乡村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N年之后,这些东西甚至成为高档饭局上的健康原生态食品,但我仍然坚定的认为肉类是最好最高端的食品。那个年代,鸡鱼肉蛋之类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则较为罕见,一般在年节时才能得以限量享用一次,每次都令人意犹未尽。鲁西南以猪肉为主要的肉类来源,牛羊肉仅作辅助,在猪肉难得一见的年代,牛羊肉在百姓餐桌上更为难得。但家乡是个讲究传统的地方,被孔老夫子儒家文化浸染了千年的风俗习惯被人间虔诚地遵循着。入冬之后,即使生活再为困难的人家,也是要喝上一顿羊肉汤的,滋补身体,走个过场,上不欺于天,下不怍于地,图的就是老人孩子健健康康、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鲁西南的冬天,西伯利亚吹来的冬季风呼啸而过,带来风霜雪雨和气温的骤降,山河冰封,再时不时来上一场雪,冬天的味道便浓郁起来,凝成晶莹剔透的白色,笼罩在小村庄及周围的旷野。那个年代,冬天里也没有什么营生,全家就躲在室内猫冬,白菜、萝卜、豆豉吃酸了胃的时候,就需要来上一碗香辣辣的红油羊肉汤了,驱走身体的严寒和内心的枯燥。披着朦胧的晨曦,父亲早早地骑着二八大杠去了五华里之外的县城,奔了光明菜市场,从清真标志的摊位上割上一块二三斤新鲜山羊肉,一定要肋扇上那块肉,有肉有筋,耐煮味浓,口感筋道。热情的摊主问了肉要做汤,还会贴心的给上几节腿骨,再搭给半斤八两如同凝脂一般的羊肥膘油,一并用菏叶包了,金乡老味羊肉汤的主要食材就备齐了。

再买些其他东西,父亲便骑着老自行车吱吱扭扭地返回家里,此时便已是半上午了。太阳偏东南斜斜地照着小院,屋子瓦面上的雪融化了一些,屋檐上的水如同断线的珠子般映着阳光,滴在屋脚的土基上,发出“噗噗”的声音。娘拿了水瓢,盛了引水,在压水井了取了清亮亮冒着腾腾白汽的井水,将羊肉、羊腿骨泡在盆里清洗,一并去除羊肉上的残余毛发及血水。小院东南一隅的厨房的大锅里,早已加满了清水,洗净沥干的羊肉、羊骨头被一股脑倒进大锅里,再扔进去几片生姜,少许葱段。灶膛里劈柴燃起熊熊火苗,我和弟弟们轮番拉起风箱,“呼嗒呼嗒”,烟囱里冒出烟来,被冷风吹散,弥漫在小小的院子里。待到中年,我常常回忆起那个小小的厨房和娘忙碌的身影,在小院子里,这里几乎是娘最主要的工作场所,蒸馍、烧菜、做汤,锅有一大一小,原木色的风箱,承担了一家老小的饮食所需。早中晚,远远地看到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心中便会升腾起家的温馨感觉。

水沸腾了,大块的羊肉在锅里翻腾,油脂的香味弥散在小小的院子里,与烟雾混合在一起,羊肉的香味、柴禾燃烧后的焦糊味儿,再夹杂着葱姜味儿,一股脑冲进鼻子里,让人忍不住美美地打上几个喷嚏“啊提,啊提”。一个钟点过去,锅里的汤汁已渐渐发白,肉香味儿更加浓郁醇厚。娘取了筷子,插在羊肉上,测试熟烂程度,有时会撕下一块儿,放在辛苦拉风箱的孩子嘴里,小孩子嘴巴馋,第一口往往尝不出味儿,便吞咽下去。娘就再撕下一小块羊肉,丢在孩子张开的嘴巴里,笑骂“肚子里馋虫快爬出来了!”煮熟的肉被从锅里拿出来,放在铝盆里,晾凉,方便切片。

大锅旁边的小锅里,羊膘油的炼制也接近尾声音,焦黄诱人的羊油渣被笊篱捞在盆子里,几乎小脏手便伸了过来,拿油渣吃。娘便嗔骂着慢点慢点,小心烫着。可油渣早就入口了,孩子们吃哈吃哈地在嘴巴里倒腾着滚烫的油渣,笑叫着跑远了。清澈的羊油浇在早已准备好的辣椒粉中,腾起白雾,发出吱吱的声音,香辣的味道便被激发出来,几次油浇和搅拌过后,香辣的羊油辣椒便做成了。娘将羊油盆子端到院子里的砖垛上,让它在低温下凝固成红白相间的块状。这一小盆羊油辣椒,将要食用一冬天,成为佐餐的美味。没有办法,在缺少肉食的年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一碗普通的面条或是咸汤,加上些许羊油辣椒,便有了羊肉的味道,这是穷人的智慧。

大锅里的肉汤经过两三个小时的熬煮,已呈现乳白色,切好的青白相间的大白菜、粉条儿被放进锅里,胡椒、细盐也被放进去调味。娘将晾凉的羊肉薄薄地切了,码在小盆里,再倒进锅里,煮上十几分钟,老味羊肉汤便出锅了。老粗碗摆在锅台上,先盛肉,后盛汤菜,孩子们碗里的肉永远是最多的,娘的则是最少的。盛好的羊肉汤撒上切得细细的葱花,羊油辣椒根据各人口味或多或少,白色的汤汁融入红红的辣椒油,再配上几茎绿格英英的香菜叶儿,活色生香,让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一家人围坐在小桌前,吸吸溜溜地喝着羊肉汤。粉条儿吸饱了鲜美的羊肉汤汁,筋道香郁,白菜帮子软烂香甜,羊肉片儿回锅之后,味道更为浓郁。片刻之间,一干人等便额上冒出汗珠来,吃得不亦乐乎!这种美食的记忆,这种美食的场景,几十年之后,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倍觉温馨。

如今,羊肉汤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金乡街道上的羊肉汤店也层出不穷,各有特色。其中,较为传统的史俊山羊肉汤比较接近于家常做法,应属回锅羊肉汤一派,在金乡名气较大;后起之秀寻家羊肉汤则做法较为新派,不放白菜,直接热汤加肉,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一位好友曾说过,家常菜尤其是娘做的菜,尽管不是十分美味,但吃着舒服、养人。很有道理,这大概也是最高的要求与赞誉了,舒服、养人应该是兼顾了身心两个层次的要求!

我想,老味羊肉汤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所系吧!近乡则安,每个在外的金乡人的内心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老味羊肉汤!